一、谈仙石城的由来和它背后的故事
在风景秀丽的南北湖畔,海拔约96.7米的谈仙岭上,坐落着一座中国最小的石城——谈仙石城。
根据宋代的地方志《澉水志》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道家领袖谭峭曾隐居在谈仙岭上炼丹修道,在其得道成仙以后,当地山民还建有谭仙庙以作纪念。
而如今的谈仙岭上,还留有仙人脚、石浴缸、炼丹井等遗迹。谈仙石城形势颇为险要,而且是海盐、海宁两地的交界处,左右有两山夹峙,南面是南木山,北面是北木山,西侧是海宁的黄湾诸山,东侧为一长达三华里的山谷,只有一条崎岖小径可供出入。若是从南北湖边远远望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又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历代又被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历史记载,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海宁卫指挥徐行健曾率军出谭仙岭,追歼倭寇,大张国威。清朝顺治三年,反清志士黄宗羲等奉南明政权之命,曾驻军岭上,计划复明大业。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巡抚刘韵珂在这里建石城,置炮台两座,官厅五间,营房十间,清末渐废,仅存石城。
二、了解谈仙石城城主——徐行健将军的故事
初识谈仙石城是一个午后的日子,一路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石城。当擦去额头的汗水,望着巍峨高大的谈仙石城,那一瞬间,产生了一种否定的情绪,眼前的情景实在难以让人相信,在山上建一座城,得需要多少人的努力才可以呢。
缓步走进石城,映入眼帘的是徐行健将军雕像和点将台,徐行健,是明初时期的合肥人。嘉靖年间曾负责守御在乍浦。在任职期间锄强扶善,汰革弊规,兵民帖服。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略沿海,徐行健统兵守御澉浦。因为当时内地很久没有发生战争,将士战斗力都比较偏弱,他振肃纲纪,日夜不懈,并训练有法,令行禁止。倭寇进攻的时候,常常大败而归。
据澉浦当地传说,徐行健每次上战场必定将姓名写在衣服上,以马革裹尸激励自己,每次战斗必然身先士卒。将士们看到他那么勇敢,每次都是士气大振。随后在横泾河、凤凰山等处屡战屡捷,杀倭寇百余。并与当时的海盐县令郑茂等密切配合,守卫县城,屡败倭寇。
嘉兴三十四年的十月,倭寇又来侵略,船停泊在秦驻坞。徐行健与郑茂县令商议,乘敌人不备,当日袭击船队,一举尽歼,杀倭寇80人。
嘉兴三十五年的四月初,倭寇围攻乍浦,徐行健率兵前往解围。倭寇听闻了以后,兵分两路夹击。四月初六,与徐行健大战于北王桥。徐将军与将士们英勇拼杀,重创倭寇。终因寡不敌众,死伤惨重。而徐将军在这场战役中,受伤数十处,血流满衣甲,壮烈牺牲于阵前。当天夜里,郑茂县令得报恸哭,与众官兵发誓夜袭倭寇,为徐行健将军报仇。倭寇探得消息,连夜逃跑。
三、谈仙岭上回想谭峭的故事
终年与徐将军相伴的便是那位名叫谭峭的仙人的庙宇,既然到了,自然是要去看一看的。
谭峭字景升,是五代福建泉州人。他早年颇涉经史,却不慕功名,不入科举之途,酷好黄老之书,他夏穿皮裘,冬着布衫,倒卧霜雪之中。
谭峭的作品《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典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