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被“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刷屏了。
一位留学生想做番茄炒蛋来招待朋友,但是不会做,于是拿起手机问大洋彼岸的妈妈,老两口听后赶紧下厨给儿子示范做法,一个做一个拍。后来儿子跟朋友嗨完才意识到,向妈妈求助时,北京时间是凌晨4点。
这则招商银行的营销视频一度十分火爆,在朋友圈被刷屏,微信指数当天暴增68倍,达到2445万,看了这则视频之后,很多人都被感动,但也有很多人表示气愤。
那么这则视频为何如此火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参与进来呢?以及视频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教育观,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
为什么“番茄炒蛋”会刷屏朋友圈?
心理投射
心理学的投射是指,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
无论是亲情还是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感受和经历。所以,此事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个人会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与情感倾向。
有人把“有困难找妈妈”认为是亲情,而有人则认为是无能的表现,没有对错,只是认知不同。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的时候,就忍不住要“吐槽”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去做到公正的言论,我们都跳不出自己制造的主观世界,也就是说,在网上,我们吐槽的是别人,反映的则是自己。
心理扰动
很多网友都愿意参与和讨论的因素是——扰动。
扰动原本是一个工程用语,被用于心理学的意思是指,触碰/刺痛到了最柔软的地方。
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的故事之所以能打动诸多网友,皆因被亲情扰动。孩子长大以后都是要离开父母的,不管历经多少世世代代的轮回,进进出出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告别父母,离开家乡,而留学生只是离的远了一些而已。
所以开学季我们被扰动,春运季我们被扰动,现在一盘越洋教学的西红柿炒鸡蛋,又拨动了人们强烈的乡愁情结,感动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心理释放
网络世界中,尤其是在匿名的掩护下,很多人都不自觉地撕下了面具,自由的表达言论。
现实生活给了人太多的压力和束缚,网络上发表观点,确有情绪释放的作用。
刷屏背后,这才是我们最该了解的
这条广告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教育观?我们来看看:
助人型人格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付出型的人格,也叫助人型人格,这种人格特质的父母自我归属感很弱,他们很难认识到自身的需要,他们的价值建立在对外寻求子女的认可和喜欢,并表现出强烈的希望被需要、被依赖的欲望。
看了这个视频,我们不由得在想一个问题,那打动了千万人的母爱,是不是真正的母爱?
我们不能说这种“包办一切”式的母爱不是母爱,我们只能说这是比较愚蠢的母爱。
猫科动物在小的时候就会模仿大人学习捕猎,而妈妈们也会利用各种机会去示范,尤其是当孩子,孩子们单飞之前,给他们练习捕猎,以确保他们可以很好的独立生活。
而故事中的妈妈,明显缺乏机智,并表现出强烈的希望被需要、被依赖的欲望。这样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儿子,在某些方面总也得不到成长,依然处于婴儿的阶段,成为大家口中的巨婴。婴儿当然就是这样的——凡事都找妈,妈妈是随叫随到的。
即时满足
视频中的儿子在寻求母亲帮助的时候,那种焦虑的表情,明显还处于“即时满足”的婴儿状态。
婴儿期的需求会被即时满足,因为这样对安全感的培养大有益处。但是人除了安全感,还要学习忍耐和锻炼意志力,所以当婴儿长到幼儿,就要逐渐学会延迟满足,这个阶段,妈妈就不再是“召之即来呼之即去”了。
问题分析完了,那么,另一个问题也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番茄炒蛋到底是先放鸡蛋还是先放番茄?
彩蛋: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先放蛋?
下面特送福利,附番茄炒蛋手绘攻略,赶紧get新技能吧!以后无论你在哪,再也不用妈妈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