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不是卖货,是造场。是人、货、场的解构与重构,是体验的升级,更是零售场景的重塑。考量的标准是:坪效与费效。新零售是新商业,不再有线上、线下的分别。这分别包括:产品、款式、型号、价格,020的2在新零售的逻辑里是多余的,甚至是不必要的。
用互联网思维做线下零售,通过品类扩充提升效率、扩大单店边际销量,分摊成本,进而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同价。不再是去中介,而是通过效率打平中介,甚至是打赢中介。产品从工厂出来那一刻,每经过一层就是终端价格增加的过程、层层加价,羊毛出在哪里,不言而喻。
《创新者的解答》里说:产品或服务,“不够完美”的,才封闭起来自己做,“好的过头”的,则应该开放出来。2012~2014是小米飞速发展的三年,2014年小米已经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的第一名。2014年底雷军第一次提出2015年手机销量要过亿。
2015年,小米原本要发布的旗舰机小米5因为供应链的问题未能如期而至,导致2015年小米在产品上出现一个大的空档,只能靠红米的套娃苦苦、死死撑了一年。为此,2015也成了小米整个历史上,销售最惨痛的一年与2014年顶峰时几乎打了对折。也是在2015年底,小米之家第一家商场店在北京当代商城开业。之所以是第一家商场店,因为小米之家最早的形态是小米的售后服务店——万法无常、成住坏空。万法无常,众缘和合而起曰‘成’,达到圆满程度曰‘住’,众缘渐渐消散曰‘坏’,消散至究竟曰‘空’。谓之:成住坏空。
小米之家1.0阶段,仅仅是为小米手机提供售后服务,小米之家的2.0阶段,售后+销售,主要是销售一些手机周边配件,2015年底北京当代商城的小米之家开业,小米之家正式担当起线下销售和体验的功能,进入3.0阶段。2016年小米之家一共开店50多家,小米全球首家旗舰店落地幕后,雷军完成了从互联网到新零售全部设想。你的产品就是你的认知,就是你认知的全部,小米之家何尝又不是产品呢。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今,据说小米平均一家店的坪效比超过27万元,全球仅次于苹果的零售店。产品或服务,“不够完美”的,才封闭起来自己做,“好的过头”的,则应该开放出来。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是活的,也是活出来的。
电商一个巨大的弱点在物流上面,京东一直在不这个短板,隔夜大也好、211也好,只是无限接近,但无法达到,为此消费者购买损失了即得性,产品失去了体验感。加之流量红利似乎也不那么红利了。线下实体零售店潜在进店的人,本质上也是要付出成本,而租金就是线上的流量成本,租金就相当于线上流量成本。
零售无外乎两个指标,一坪效、而费效,本质上新零售是设计、制造、供应链,B2b2C的整个环节内化的过程,外化就要付出渠道、分销成本。换句话说B2b2C成了BbC,不再是去中介,而是无中介。当然,这需要你有足够的IP,无论是线上、线下自带流量、自生流量。站在风口上,从2012~2014,15,2016-2017,小米从此进入了二元同生商业体,小米不再是互联网手机,不再是020,而是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