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长胖又嘴馋,吃点什么零食才好呢?

不少上班族的抽屉里都会备有零食,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不能好好吃饭,用零食来补充能量;另一方面是吃零食也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好办法。但是不少白领都会担心零食是不是不健康,吃完会不会引起发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零食吧!零食,你吃对了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吃零食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不影响你正餐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时适度地食用零食的。所以对于零食,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才能健康地吃零食。

合理地选择零食

既能满足味蕾的需求,又不太容易引起发胖的零食才是我们的最爱。推荐以下几类办公休闲必备零食,速度Mark!

1. 新鲜的水果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水果的摄入量是200~400g。多数新鲜水果的含水量在85~90%,是维生素C、β-胡萝卜素、钾、镁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对于美白抗氧化、缓解眼睛疲劳、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都有很好的作用,营养价值比较高。

每天食用量:如下图所示,我们一个手掌握住的量,260g左右。而这样一个水果所提供的能量在90Kcal~100Kcal左右。在新鲜水果的范畴里面,柚子、橘子、橙子、梨、苹果等,都是中低糖的水果,糖含量不高,带来的能量也有限,适量食用不用过多担心会发胖哦。

2. 可以生吃的蔬菜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是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到一半。蔬菜含水量比较多、能量低、富含维生素及植物化学物质,也是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来源。而作为两餐之间的零食,我们可以选择可以生吃的一些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等。

每天食用量:1个或者1根。


3. 奶类及奶制品

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奶类及奶制品可以选择,有脱脂奶、半脱脂奶、全脂奶,高钙奶等等。在酸奶中会有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所以在奶类及奶制品的选择上,我们怎么样才能选到能量相对比较低、营养价值又比较高的产品呢?下面也提到几个小的选购原则:

(1) 选择原味系列

比如说在酸奶系列产品中,有红枣口味、有加果粒的等等。有的朋友觉得这样很好啊,在食用时候,既有了奶的营养,又有了水果的营养。其实不然,因为奶制品中添加的果粒,是经过加工脱水处理的,它的营养价值远远比不上新鲜水果,所以推荐原味系列饮品。

(2) 仔细分析食品标签

A.类别是乳还是乳饮料

市面上的乳饮料,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加入不少的糖,我们知道1g的糖就会产生4Kcal的能量,而过多摄入的糖也会转变成脂肪储存。

B.看营养成分表

在食物营养成分表里面会标注这个产品每100g或者100ml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等。所以我们要养成购买食品之前看食品标签的习惯,从标签中看到食物的本质。

每天食用量:1个包装盒(250ml)左右

4. 坚果类零食

坚果类也是营养很丰富的食品,除了含有蛋白质和脂肪外,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叶酸、镁、钾、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较多的膳食纤维等,对健康有很大益处。核桃、杏仁、松子、花生、瓜子、榛子、腰果、碧根果等都是不错的坚果类零食。但是坚果中脂肪含量比较多,所以每天的食用量需要严格控制,以免过量食用。

每天食用量:自己用手抓,带壳一小把即可。

PS: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市面上卖的坚果很多都不是原味的,而是奶油味、炭烧味等等。朋友们在选择时,尽量选购原味的。而且尽量不选择开口的,因为开口的更容易氧化变质,原味和闭口的都能很好的保证坚果的营养。

5. 黑巧克力、全麦面包、海苔

那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优选的零食以外,像黑巧克力、全麦面包、海苔也可以适当的选择。在巧克力中,黑巧克力中的糖和油相对少一点,里面含有的酚类物质-类黄酮,也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全麦面包在选择的时候要学会看懂配料表,排在配料表第一位的是全麦。海苔的食用量在每天4~5片就好。

6. 其他零食

比如糖果、薯片、油炸食品、奶油食品、饼干、巧克力派、碳酸饮料等零食,都不推荐食用,因为这些食物在制作时候会加入糖、盐、油等。如果长期食用,不仅会引起发胖,还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

适时适量吃零食

适时

既然是零食,作为加餐,就要讲究其与正餐之间至少要相隔两个小时左右。尤其是晚上,大家习惯看电视、电脑时吃零食,这种吃法是不可取的。睡觉前的两个小时之内就不要吃零食了,以免给肠胃增加负担,带来能量过剩,同时还会影响睡眠质量。

适量

即使是上面提到的健康零食,也不要随心所欲敞开了吃。因为零食也会产生能量,如果正餐总能量已经足以满足身体需要时,再额外补充零食,长此以往,也是会带来能量过剩,从而引起发胖的。

零食并不是完全被否定的一类食物,它能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没有补充到的营养。嘴馋又怕长胖的小伙伴,现在知道怎么合理地、适时适量地选择零食了吗?

(作者:贾艳雪 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北京营养师俱乐部营养讲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自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