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就读于多个世界一流学府,但却未能拿到过一个学位。不过,我们要讲的可不是一位学渣、纨绔子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说的人物就是国学大师、清华大学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他的父亲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陈三立,他的爷爷陈宝箴曾任清朝湖南巡抚,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身为名门之后的陈寅恪从小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数学、地理、英文、绘画等知识。和许多富二代、官二代不同,陈寅恪不喜欢玩乐,也不喜欢奢侈,却对读书情有独钟。
1902年,12岁的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求学于著名的巢鸭弘文学院。三年后,陈寅恪因患足疾回国治疗。后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这里,他苦学德语和法语。
1910年,陈寅恪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后来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在求学期间,家境富裕的陈寅恪却坚持省吃俭用,除了生活必须的支出外,其他的钱都被省下来用于买书。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因此,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
不过,虽然陈寅恪可谓是博古通今,但却从未拿到一个学位。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在他眼里,获取知识是才是学习的目的,学位则并不重要。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并创办国学研究院,欲聘四位大师,以培养国学之栋梁。中国近代美学开创者王国维是第一位,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第二位,中国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第三位,陈寅恪则成为了第四位导师。
当时的陈寅恪既没有著作,也没有学位。因此,许多人刚开始都并不看好这个导师。但陈寅恪以自己纵横古今、贯通中西的学问,彻底征服了所有的质疑者。清华大学很快掀起了一阵“陈寅恪热”,校内校外的学生都慕名而来,甚至当时一些学术名人也都成为了他的“粉丝”。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冯友兰,朱自清等人也经常来听他讲学。
因此,许多学生尊称陈寅恪为“太老师”,意为“教授的教授”。又因为他出身名门,又富有学识,学生们还称他为“公子中的公子”。
当时的北京学术界,分为本土派和留洋派两大阵营,两派互相看不起彼此,但无论哪一派,对陈寅恪都是恭恭敬敬的。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极为罕见的。
1928年,陈寅恪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婚后两人一共生了三个女儿,陈寅恪给她们取名为: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流求”“小彭”,取自琉球、澎湖岛名,都与《马关条约》中割地条款有关。可见陈寅恪骨子里流淌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随校南迁,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次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1941年,日本人占领香港后,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次年,陈寅恪一家人历经艰辛偷偷潜出香港,先后到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书。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应牛津大学之请到伦敦任教并治疗自己的眼疾。没想到,英国医生给他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希望而去,失望而归。他辞去了聘约,返回祖国,任教于中山大学。
1949年,陈寅恪谢绝了好友邀其去台湾和香港的请求,而是选择留在祖国,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他不问政治,只问学问。先后编写了《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柳如是传》、《寒柳堂记梦》等作品。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浩劫就开始了。陈寅恪成了重点打到的对象,遭到各种残酷折磨。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毁坏。
1969年初,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的陈寅恪,长期遭受迫害,身体已极度衰弱,加上年事已高,最后终于一病不起。10月7日,陈寅恪的生命走到了终点。11月21日,夫人唐筼也随陈寅恪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