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晚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忽悠”一词。“忽悠”,来自东北方言,原本指的是“能言善谈”。后来经过赵老师等一再推广,又有了“欺骗”的含义。其实呀,这个词有两重内涵,第一重就是“会说,爱说”。在这基础上就看你“说”的结果了:如果结果是自私自利,那就是“欺骗”;但是如果是互利共赢,那还可以理解为“游说”。
说起游说,那可有的说了。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战国时期七国谋士纵横,都少不了“忽悠”,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战国策》来记载这些以三寸不烂之舌而撬动天下的策士。
说起策士,自然也少不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孔明。如果说春晚的赵老师用“在十分钟内不把他摆平,我就没法跟你们俩再当教师爷了”表明自己本事高超的话,那么再套用赵老师小品中的一句台词“师傅,您的忽悠智商太低了”来形容他与诸葛亮的差距那是再好不过了——赵老师是把范伟忽悠住了,而诸葛亮则是把一个国家都忽悠住了。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走投无路
曹操率领大军直下荆州,荆州刘琮不得已投降。人家刘琮可以投降,因为与曹操远日无怨,近日无仇,可是刘备不行,当年在刘备最潦倒的时候(被吕布屡次击败)曹操救了他,还引荐给了皇帝,这才使他一再宣称的汉室宗亲地位得到确认。没想到这个“大耳贼”(吕布语)竟然因为什么“衣带诏”加入反曹联盟,进而又杀掉了车胄,公然叛逃进曹操死地袁绍的阵营。袁绍败退,刘备又跑到荆州求刘表。。。总之,这个刘备在曹操眼中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是非杀不可的。
现在刘表也垮了,刘备举目望去,发现仅有江东六郡可谓避难之所。没办法,只好再屈膝投靠孙权。
正巧孙权也有意联合刘备——打不打曹操先不说,反正有个盟友未来跟曹操开战总也算得不是孤军奋战。于是两人神合。
孙权派来了鲁肃,刘备派去了诸葛亮。双方商谈合作事宜。
诸葛亮明白,现在孙权还心思不定,所以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结盟。最主要的,孙权还没下定决心与曹操开战,如果孙权最后决定投降,那么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所以,忽悠孙权与曹操开战的事摆上议事日程。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忽悠孙权
你要忽悠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从性格的弱点入手。
那么诸葛亮第一次见孙权,又如何了解他呢?这难不倒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会相面。诸葛亮跟孙权相了相面,发现孙权长得很奇特——“碧眼紫髯,相貌堂堂”,就是说孙权蓝眼睛紫胡须(很多人认为孙权是混血儿,但是遍查他父系母系没有外籍,所以可能是基因变异),俊朗非凡。正是这样的相貌,给了诸葛亮一个暗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性格高傲。这恐怕就是他的弱点,所以要用激将法。
略为寒暄后,孙权马上直入主题:曹操带了多少军队和将领?来江东目的如何?——“曹兵共有多少?”、“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应该来说这两个问题最为重要,孙权一下子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也照应了出孙权并非一个普通人。
关于曹操的军队,《三国演义》这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曹操自己说“计水步兵马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且不论历史上真正的赤壁大战曹操带领多少兵马,书中是描绘他带领了八十三万。我们根据小说的逻辑,推定这应该是真的。曹操是讨吕布,灭袁术,伐袁绍一路而来,不断收编敌兵——光袁绍就有七十万大军——故而可知曹操军队八十三万属实。
▲官渡之战
但是就是这一数据,在诸葛亮口里暴成了一百五六十万。且看他怎么说: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很简单。他要激发孙权的雄心。有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弱者,想要忽悠他的时候,就得想方设法告知他对手更弱,这样他才有勇气与之对抗;而对待强者,我盟就要千方百计地夸大他的对手,以激发他的意志!
再来说目的:
“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这下子好了,把孙权逼到墙角里了——人家既有吞并的实力,又有吞并的目的——是战是和?
这时候诸葛亮知道孙权心中正在悬崖边挣扎,索性一把把孙权推下沟:
“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可诸葛亮知道孙权极为精明,他对诸葛亮的说辞是怀疑的——既然曹操有这么多的军队,那刘备怎么敢与之抗衡?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准备好最后一击,本着最大程度点燃对方怒火的目的,诸葛亮说
“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注意,诸葛亮这番表达及其恶毒。当时的东汉正处在门阀贵族形成的阶段。袁绍和杨修两个一个是汝南袁家,一个是弘农杨家,虽是都四世三公,但还是臣子,就瞧不上曹操。刘备是堂堂大汉的皇叔,无论从出身还是地位都远远超越孙权。
如果说刘备的高贵触及了孙权的自卑,进而卑激发了他的意志的话;那田横的八百壮士可都是庶族,他孙权怎么说也是高干子弟,这又从另一方面深深刺激了孙权血液中的高贵!
他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好了,彻底带到沟里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当然,光在沟里还不行,还得带出来。不然怎么打仗?
于是诸葛亮在鲁肃的责怪中透露出自己有破曹之计。注意,这不啻给东吴君臣一根救命稻草,孙权岂有不听之理?于是,孙权再次宴请诸葛亮。
诸葛亮刚才把孙权的敌人夸的那么大,又把孙权压的那狠,现在都要收收了。
刚才说曹军兵多,现在就得说曹军兵虽然多,但战斗力低下:
“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
刚才扬刘抑孙,现在就要依刘抬孙:
“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
尤其是最后这句“鼎足之势”——孙权在刘备和曹操面前都是小字辈,他父亲孙坚与曹刘平辈论称,现在他也可以与两位叔叔大爷级人物公称于世,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认同,更是人格上的认同。战,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回报,孙权岂有不要之理?
故权大悦曰: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东吴版图
忽悠周瑜
但是诸葛亮知道,东吴境内反战主义者甚多,这些人对孙权是有影响力的,所以孙权的立场在当时是很不稳定的,还需再接再厉。诸葛亮知道,所有人中,有一个人对孙权的影响力是最大,那就是周瑜。所以周瑜可以算得上是主要矛盾——把他说服了,也就把孙权说服了。
果不出诸葛亮所料,在文官的劝阻下,孙权又一次动摇了。就在这时,吴太夫人告诉他应该听听周瑜的意见了,于是孙权即决定召请周瑜。
诸葛亮知道,必须在孙权见周瑜前见到他,把他也“忽悠”“战”了,于是他便和鲁肃夤夜前往探视周瑜。
还是照着忽悠孙权的老例,他要先观察周瑜的特点,探清周瑜的态度。
周瑜的态度是主和的:
“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这时候诸葛亮就要盘算了,他为什么主和?
还得从性格入手,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
周瑜又什么性格特点呢?奥,对了周瑜有一个巨大的特点——爱老婆!是呀,有小乔那么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怎能不爱呢?
一个人弱点在哪,就要从哪里下手。如果说孙权的弱点在于自视甚高,傲气填胸,所以要先打压的话,那么周瑜的弱点就在于恋家,所以,小乔就是周瑜的命门!
于是,忽悠周瑜就简单多了,用不着对孙权的那一打一拉。
于是诸葛亮记忆力大爆发,当场飙了一段曹植的《铜雀台赋》,并将里边的“揽二乔于东南兮”解释成曹操希望得到二乔,进而激怒周瑜,最终使得周瑜怒吼:
“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最终确定了主战的态度。
▲赤壁之战
最后一个问题
但是后来孙权还是恐惧曹操兵多。这也难怪,你诸葛亮说曹操有一百五六十万军队,虽说战斗力低下,但毕竟是一百五六十万个活人,不是一白五六十万个纸人。就是吐唾沫那也分量惊人!怎么办?
这时候诸葛亮在一次显出惊人的忽悠智商。当周瑜问计与他时,他对周瑜说:
“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然后他又说“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
最后教周瑜对孙权说了如下一番话,也是《三国演义》里曹军数量的第三个版本:
“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终于开解孙权,也彻底确定了孙权一战的决心:
“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牛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