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天下他的功绩超过白起,却能功成身退,寿终正寝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条不成规律的规律:那就是一旦某人手握重兵、立功疆场而又功高震主时,人生事业的辉煌反而会为他自己铸下坚实的不得善终的坟茔。所以很早便有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说,也更有“伴君如伴虎”等血血淋淋的忠告。

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让很多功臣名将都在苦思脱灾避难之方,而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却是在以疆场震慑天下的同时,却能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终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强将手下无弱兵,千古一帝秦始皇手下更是名将辈出,仅战国四大名将,就有两位出自他的手下,一个是杀神白起,另一个就是战神王翦。

战国时期秦国王翦兵团拥有80万秦军之精锐,夷平了六国,横扫八荒,对秦统一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翦是现在陕西富平人,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大名将。他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功劳最大的人物之一,除了韩国之外,其他五国都是他们父子给灭掉的。

可以说,没有王翦父子,秦王朝的统一不知道要拖延多久。常态看立这么大功,下场肯定很惨。但是事实上王翦凭着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而靠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最终得以功成身退,悠游终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以灭赵为例!

嬴政先问将军李信:“取楚,如派将军,需兵多少?”李说:“二十万足够了。”嬴政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嬴政道:“王将军老了!怎么这么怯呢?”嬴政当即决定由李信、蒙恬率大军二十万伐楚。王翦请了“病假”,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养病”去了。

李、蒙出兵之初,连战皆捷。当秦军深入楚境,被拖得筋疲力尽时,楚军一个反攻,李信几乎全军覆没。嬴政闻报大怒,亲自来到频阳见王翦,说:“寡人不听将军的,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将军能忍心看着不管吗?”王翦说:“我病了,大王另请高明吧!”嬴政说:“行啦,别说这些了。”王翦说:“必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说:“听你的。”

王翦率军出发,嬴政送至灞上。王翦说:“得胜之后,望大王多赏些好房好地。”嬴政笑道:“放心吧,你还怕受穷吗?”王翦说,我这是为子孙着想啊!嬴政大笑。

王翦率军继续前进,到关口后,又五度派人回见秦王以求良田,希望照原数再增加五倍的赏赐。有人劝王翦说:“太过分了吧?”王翦说:“大王用人,易生疑心。他现在把全国的军队交给我,我只有表明胸无大志,斤斤计较于房子、地,才能避免被疑,招来杀身之祸。”

王翦的远虑是有根据的。李牧被杀、白起遇害、乐毅伐齐功亏一篑而被迫出走,不都是建大功后而发生的悲剧吗?

王翦的用意也是很明智的。他通过“养病”不出,和“要房要地”的举动,不仅免除了嬴政对他的怀疑,也摆脱了嬴政对他在战役指挥上的干扰,使他能按自己的作战意图行事。他先是坚壁不出,反客为主,让部队吃好、休息好,以逸待劳。直到楚军锐气殆尽,粮尽兵疲仓皇撤退之际,他才挥师一击而全歼楚军,顺利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楚亡之后,秦王嬴政就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而秦王嬴政便是始皇帝。

王翦在灭楚之后,马上交出了兵权,再不过问世事,过着隐居生活,最后不知所终。当然秦王嬴政也未食言,不仅兑现了对王翦的全部许诺,而且还拜王翦之子王贲为大将,子孙五代世袭。

相传,项燕临死时曾说:“我身死秦将,秦将必没于楚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王翦隐居后,坚决反对他的后代投军,他对孙子王离说:“道家忌三代为将,杀戮过重之故。我家已有三人为大将,杀戮过多,现天下已平,投军已非上策。”

但世上有许多事情确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王翦坚决反对他的孙子当兵,可他的孙子王离最后还是成了秦国的将军。十多年后,始皇死,胡亥立。

三年后,农民起义爆发了,第一个攻入咸阳,灭了秦国的人,就是楚人沛公刘邦,而项羽入关时,在关外与他大战的正是王翦的孙子王离,因大势已去,结果王离被项羽所杀。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而王离就是秦之名将王翦之孙。

作为一代名将的王翦,在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在战争中,善于捕捉战机,时机不到,静如处子,时机到时又能动若脱兔,知已知彼,稳操胜券。同时,又能机智地处理自己与秦王嬴政的关系,才能求田主赏赐,功高不震主,最后避免了受谗被杀的悲剧,安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