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朱子语体:南宋知识份子会怎么评论岳飞秦桧诸人物?

问:近来知乎上都说岳侯,其人物如何?

(近来知乎上都说岳飞,这个人怎么样?)

曰:一等一的人物。

(一流人物)

问:高庙时多人才。

(宋高宗时果然人才多)

曰:不然。当时有许多有名底人,而今看,也只如此。

(话不能这么说。当时是有很多有名的人,但今天看也不过如此)

问:"岳侯若做事,何如张(俊)韩(世忠)?"

(岳飞工作能力,比张俊、韩世忠怎么样?)

曰:"张韩所不及,却是它识道理了。"

(张韩两个人比不上岳飞,这是因为岳飞上路了,开始明理了。)

又问:"岳侯以上者,当时有谁?"

(比岳飞水平更高的人,当时还有谁?)

曰:"次第无人。"

(没有更高的人了)

问:如何?

(为何这么说?)

曰:岳侯本是韩魏公家佃客,每见韩家子弟必拜,其人古淳若此,大节可观。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閤以定民心。时寿皇方十馀岁。高庙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然此等事甚紧切,不知上何故恁地说?高庙不修德,若虏人立丙午元子于开封,人心归之必如流水。武人能虑及此,亦大故是有见识。

(岳飞是韩琦他家的佃户出身,每见到韩家的子弟必拜,这个人很古朴,道德水平大致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曾面奏宋高宗,说金人要把钦宗的儿子,也就是当年册立的合法的太子送到太祖登基的归德府,想用这个手段来分裂我们。岳飞乞求高宗让皇子孝宗皇帝确定储君的身份,以安定人心。当时孝宗皇帝才十来岁。高宗皇帝说,你带兵在外面,这件事不是你应当考虑的。但这件事这么紧急,不知道陛下他为什么这么说?高宗皇帝不修德,如果金人把太子在开封扶持登基,那归附他的人肯定向流水一样不可遏制。岳飞作为一个军人能考虑到这个,也是很有大见识了。)

问:"如张韩刘岳之徒,富贵已极,如何责他死了,宜其不可用。若论数将之才,则岳侯为胜。然其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冲杀。"

(比如张韩刘岳这些人,已经这么富贵了,怎么能说他死了,是因为他不可用。若论几个人的军事才华,当然是岳飞最高。但他也骄横,只是他比另外几个人,还想着要去杀敌。)

曰:"便是如此。岳侯恃才不自晦。郭子仪晚节保身甚阘冗,然当紧要处,又不然,单骑见虏云云。岳侯作副枢,便直是要攻战上去做。张韩知其谋,便只依违。然岳侯便不做亦不免其死,其用心如此,直是忠勇也!

(是这样啊。岳飞仗着自己有工作能力,不懂避让的道理。郭子仪万年的时候,也是装糊涂明哲保身。当然,到要紧的时候,郭子仪就冲出来了,他单骑退回鹘人的时候就是这样。岳飞做副枢密使,就直接往北方的方面去努力。张韩都知道他的想法,只是表面应付而已。但是 岳飞就算不去做北伐的时候,也免不了要死的,他这么用心,真是忠勇的人啊!)

曰: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驾驭他。若撞著周世宗赵太祖,那里怕!他驾驭起皆是名将! 飞死,中兴无望噫。

(有才干的人往往也有些缺点,但也终归是上面的人不能驾驭他,怕他。设若岳飞遇见周世宗、宋太祖,世宗和太祖怎么会怕驾驭不了岳飞?他们两个手下带的都是名将!岳飞一死,中兴就失去希望了。)

问:北伐之事如何不得缓?闻赵丞相主此说。

(北伐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缓?听说赵鼎有这个说法。)

曰:非也。杀贼,不得不急。如人有个大家,被贼来占了,赶出在外墙下住,杀之岂可缓?一才缓,人便一切都忘了。如今国家只管与讲和,聘使往来,贺正贺节,称叔称侄,只是见邻国,不知是雠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乃三军、群臣、万姓之天下,非复高庙一人之天下。高庙能弃天下之半,则天下人何以待之?寿皇知进取,这人心才算安了,然犹不能复此仇。不知后世谁者,能痛此快意否?

(不是这样讲的,杀贼要赶紧。就好比你有个大家,被贼人占了,你被赶出来在外墙屋檐下住,你去杀贼的事情怎么能缓?你一缓,其他人就忘记了,不管了。如今国家和金人只管江河,年节往来,我叫你叔叔,你叫我侄子,只记得是邻居,不记得是天大的仇恨了。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宋高宗一人的天下。宋高宗忍心丢了天下的一半,天下人怎么看他?孝宗是个积极进取的人,看他这么拼,人心才稳定下来,但还没有复仇。不知道后世有谁,能快意恩仇一把?)

问:秦丞相人物如何?

曰:小人。

问:听闻赵丞相也谈和。

曰:赵丞相亦自主和议,但争河北数州,及不肯屈膝数项礼数尔。至秦丞相,便都不与争。太上出使时至磁州,宗忠简假神以拒之,太上感其事,以为车辇是即位之兆;不曾关白中书,只令内官就玉津园路口造崔府君庙,令曹咏作记。一日,北使来,秦出接,过玉津园,见之。归奏,所见太庙,不知是何神?太上因语之。秦曰:"虏以为功,今却归功於神,恐虏使见之不便。"即日拆之。

(赵鼎也主持和议,但还是在河北州县上和金人争执,还有就是对金搞的下跪受封的理解这些也计较。秦桧当丞相,都不争了,人家怎么说怎么做。当初高宗当使者的时候路过磁州,宗泽假借拜神的名义把他拦了下来,才让他登基的。高宗觉得这事感受很深,以为当时马咬着车辆的护套不让他走就是预示着他要登基,因此也不下令政府,就命令内臣去玉津园路口造了个崔府君庙,作为纪念。还让曹咏写了篇回忆的文章。有一天,金人使者来,秦去迎接,路过这里看见了。回来报告的时候,说自己看见了那个庙不知道祭祀的是谁。高宗就告诉他这件事。秦丞相说,陛下你登基是金人的功劳,你却归功于神灵,恐怕金人见了有想法吧?于是当天就拆掉了。)

曰:秦全是倚虏胁太上,每取旨时,只是说过。一日,除周葵作何官。太上曰:"周葵为彼官未久,且令在彼。"秦不应,下来即批敕除之。政府一人云:"適间上意未允。"秦曰:"此等事,只是奏过便了。"遂除之。

(秦桧全是靠着金人胁迫陛下。每次取旨意的时候,其实只是他自己报告而已。有一天,要安排周葵做一个什么官,陛下说周葵当那个官时间还补偿,且不要再另外任命了。秦桧不说话,下来就批示命令安排周葵另外任用。一起执政的某个两府大臣说,刚刚陛下没同意啊。秦桧说,这种事,告诉他就行了。于是就另外任命了。)

曰:秦桧初罢相,出在某处,与客握手,夜语庭中。客偶说及富公事,秦忽掉手入内。客莫知其故。久之方出,再三谢客云:"荷见教。"客亦莫知所谓,扣问,乃答云:"处相位,元来是不当起去!"是渠悔出,偶投其机,故发露如此。赵丞相初亦不喜之。及其再入,全然若无能,赵便谓其收敛,不做一声,遂一向不疑之,亦不知其如此。胡康侯初甚喜之,於家问中云:"秦会之归自虏中,若得执政,必大可观。"康侯全不见得后来事,亦是知人不明。

(秦桧第一次罢相的时候,在一个地方与客人相见,两个人手握手晚上在庭院里讲话。客人偶然说道了富弼当年讲自己可以做伊尹,就算是宋英宗也是能废掉的。秦桧突然不握手了,马上入内走了。客人莫名其妙。过了很久,才出来对客人说,你给我上了一课。客人还是莫名其妙,去问秦桧,秦桧才说,当宰相的人,是不应该随便就放弃这个位置的。他说这话,是因为他听了富弼操纵废立的故事,后悔了,所以才表现这么不正常。赵鼎当初也不喜欢他,等他再次加入执政团队的时候,好像根本没作为的样子,赵鼎就以为他比之前收敛了很多,就不再警惕他了,这也是因为赵鼎不懂这个人的缘故。胡安国当初也很喜欢秦桧,在和家里人谈话的时候说,秦桧从敌人那边回来,通晓迪庆,若是能成为执政的医院,必然大有作为。胡安国全然不知道之后秦桧做的那些事,也是他识人不明啊。)

问:"他何故不就攻战上做?"
(秦桧为何不考虑军事讨伐呢?)

曰:"他是见得这一边难成功,兼察得高宗意向亦不决为战讨计。

(他是觉得军事讨论很难,自己搞不定,同时也探察到高宗陛下北伐的想法也不是很坚决)

问:张魏公行状,秦相叛逆事如何?

(张浚行状说秦桧有叛逆的迹象,到底怎么回事?)

曰:"当时煞有士大夫献谋者,亦有九锡之议矣,吴曾辈是也。吴曾以布衣特补右迪功郎,绍兴二十四年为太常寺主簿,其用心尽如此!

(当时有很多士大夫给秦桧出谋划策谋逆这种事的,也有人建议给他先加九锡,吴曾出的主意。吴曾是个没有功名的人,在绍兴十年特授了右迪功郎,在绍兴二十四年就当了太常寺主簿,他的心思都是用在这种事上。)

问:秦相到底气数不好。

(秦桧的气数还是不好。)

曰:好底气数,常守那不好底气数不过。且如秦在相位十一二年,被他手杀了几个人,又杀了许多人,皆是他那不好底气数到长了。秦相是上大夫之小人,曹泳是市井之小人。

(好人的气数其实总是熬不过坏人的。秦桧在相位十一二年,被他亲手下令杀了多少人?搞政治斗争又杀了那么多人,都是因为他的气数长啊!秦桧是士大夫里的小人,他的帮凶曹泳只是市井里的小人而已。)

(众抹泪)

曰:莫哭,莫哭。把这天下扶持了,正我辈底事。古人定大难者不知是如何?不知范文正寇莱公人物生得如何?气貌是如何?平日饮食言语是如何样底人?今不复得亲身看,且得个依稀样子,看是如何地。如今有志节担当大事底人,亦须有平阔广大之意始得。

(不要哭。扶持这个天下,正是我等的事情。只是不知道古人能在这么艰难下扶持天下的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范仲淹、寇准他们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他们气质相貌怎么样?平时生活起居都是什么样的?今天我是不能亲眼看到了,只能估摸个大致的样子,看看是怎么回事。如今有志气要担当大事的人,也要有宽广的胸怀才行。所以不要难过。)

问:"若做不得,只得继之以死而已。"

(若是这天下扶持不了,那最终无非去死。)

曰:固是事极也不碍一死。唯一死,只得了个自身的道理,于国事无补,恐无益於事,其危亡倾颓自若,奈何!如靖康,李忠愍死於虏手,亦可谓得其死。但当时使虏人感慨,谓中国有忠臣义士如此,可以不必相扰,引兵而退。如此,却於宗社有益。若自身既死,事变只如此,济得甚事!当死而死,自是无可疑者!

(事情走了极端,死也没有什么。但你自己死了,只是给自己一个说法,对国家而言没什么用,恐怕没有什么帮助。国家危机了还是危机了,怎么办呢?比如靖康的时候,李若朴死在金人手里。如果当时金人感慨的认为,中国有这样的忠臣义士,恐怕不好征服,于是引兵而退。如果是这样,那这种死对国家有用。如果是自己死了,事情也不过如此,那能帮什么忙?应当死的时候再死,不要白死,这个道理不用怀疑。)

本文作者:经略幽燕我童贯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