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汽车玻璃“裂而不碎”,全靠他的小纸条!

不论在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车祸现场一般都会是这样:车体变形,挡风玻璃如蛛网一样裂成无数碎条...... 有没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遇到异物撞击后,汽车挡风玻璃为啥只是出现裂缝,而不是像普通玻璃那样,碎片四处飞溅?

普通玻璃遇撞击后是这样滴(图源见水印)


汽车挡风玻璃有多强韧,请看!(网络图)

众所周知,正是这种优于普通玻璃的安全性能让汽车挡风玻璃无形中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种安全玻璃的发明要归功于法国化学家的一张小纸条!

故事发生在1903年的一天。“嘣”的一声闷响从法国化学家贝奈第特斯的实验室里传出。

此时贝奈第特斯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忙碌。一不小心,他把一只玻璃瓶掉在地上。听到瓶子掉在地上的声音,贝奈第特斯心想:“糟了,肯定是摔破了!”

贝奈第特斯(网络图)

他无奈地弯腰准备收拾残局,却大吃一惊:那只玻璃瓶上布满了横七竖八的裂纹,但整个瓶子仍然完好,瓶子里装的药液也没流出来。“不可能啊,这么薄的玻璃制品掉在地上,竟然没碎!”

当时的贝奈弟特斯异常忙碌,一般人在此时的反应大概应该是一边庆幸自己运气好,一边把瓶子收起来接着忙手头的事。可身为科学家的敏感让贝奈弟特斯捡起瓶子查看上面的标签,知道它以前盛过一种他实验用的溶液;再仔细看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一时想不通为什么,贝奈弟特斯无奈地摇摇头,把瓶子放在一边。如果他就此罢手,那我们的故事也就到了结尾,整个“剧情”只是一场毫不起眼的实验室意外。还好,严谨的他又在瓶子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1903年11月,这只烧瓶从3米高的地方摔下来,拾起来就是这个样子。”

一张小纸条即将改变历史(图片与本文无关,网络图)

几天后,贝奈弟特斯从报上看见一则消息:一辆客车发生事故,乘客被车窗玻璃划破了手和脸,鲜血直流;另一辆客车发生事故,车窗玻璃碎片扎进旅客的头,血肉模糊……  读着读着,他脑海里竟浮现出前几天实验室掉瓶子的情景。他想:“瓶子掉在石板上都不破,如果这种摔不破的玻璃装在车窗上,那该多安全啊。”

贝奈弟特斯奔回实验室,从林立的试验烧瓶中,快速找到了那只贴着小纸条的玻璃瓶再次更加仔细地观察。他发现,玻璃瓶上附着着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这应该是之前盛装过的三硝酸纤维素脂溶液,挥发以后在瓶子内壁留下的。瓶子裂而不碎,很可能就是这层保护膜起了作用!  他迅速配制药水,反复实验:他把药水涂在别的瓶子上,待溶液挥发结膜后,让瓶子从不同的高处掉下来,瓶子果然摔不破,贝奈弟特斯高兴极了。  他进一步推想:“这是单片玻璃,如果用配制的药剂把两层玻璃粘在一起,会不会更坚硬呢?”

他将透明的三硝酸纤维素脂夹在两层玻璃之间,使之牢固粘合,然后剧烈振动玻璃,用力撞击玻璃,最多会出现一点不起眼的裂纹。

夹层玻璃的构成(网络图)

就这样,一种摔不碎、打不破的夹层安全玻璃问世了。一开始,这项发明并没有引起各大汽车制造商的注意。1919年,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开风气之先,率先在福特汽车上安装了这种夹层玻璃,很受欢迎。于是很快,这种抗击打能力超强的夹层安全玻璃成为了汽车的标配。

如今,贝奈弟特斯的发明被广泛应用到各种交通工具和建筑物上,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抗冲击性和抗穿透性越来越强。人们还将特殊材料放在玻璃夹层中间,起到防噪音、过滤紫外线的作用。当我们坐在温暖明亮又防爆隔音的玻璃后面享受安适时光的时候,是不是该感谢法国人贝奈弟特斯留下的那张小纸条呢?

具有防爆、隔音、隔绝紫外线功能的夹层玻璃屋(百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