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要杀死杨宇霆和常荫槐?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就是说新领导上任后,都要启用新的班底,而且还往往和前任领导留下的老班底会爆发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东北,就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新老交替引发的血案。


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其长子张学良接替了张作霖的位置。张作霖身边的几位老臣对这个新上任的少帅并不怎么放在眼里。其中又以杨宇霆表现的最为明显。

杨宇霆比张作霖小10岁,比张学良大16岁,是奉系高层中绝无仅有的秀才出身,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杨宇霆足智多谋,曾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人称其为“小诸葛”。张作霖在世时,非常看重杨宇霆的才能,任命他长期担任奉军的总参议。


按说杨宇霆是个很聪明的人,可是他在为人处事方面却有恃才傲物,过于自大的毛病。在张作霖去世后,杨宇霆无论是明里还是暗里,都表现的非常不满意张学良,还经常把张学良比喻为“阿斗”。而张学良当时的表现也确实远不如他的父亲。他毒瘾很重,经常开会开一半就把大帮人丢下,自己跑回房里抽大烟。早上又爱睡懒觉,好几次都因睡过头而耽误了一些大事。此外,当时赵四小姐已经成为张学良身边的秘书,张学良整天和赵四小姐呆在一起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处理工作事务的时间。

在杨宇霆眼里,张学良就是一个贪色又吸毒的败家子,所以多次在公开场合数落他的不是。张学良初掌大权,又年轻气盛,对杨宇霆的指责自然是非常愤怒的。他觉得,只要杨宇霆继续留在他身边,他就不能在其他手下面前“立威”。而且当时有不少人都唯杨宇霆马首是瞻,这更是让身为“少帅”的张学良难以忍受。所以,除掉杨宇霆的想法就渐渐在张学良心中谋划了。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和他的死党常荫槐一起来到帅府求见张学良,要求一起讨论中东铁路的问题。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杨、常二人咄咄逼人的态度彻底把张学良激怒了。于是张学良托辞“从长计议”,让他们晚上再来商议。但等两人晚上再次来到帅府的时候,张学良下令让手下将二人当场击毙了。

此后,张学良便在东北坐稳了“少帅”的宝座。不过,杨宇霆的死却对东北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认为,如果杨宇霆、常荫槐不死,日本人不敢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可能不会过早沦陷。


综上所述,“杨常事件”引发的血案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作为一个新上任的一把手,应该尽量让自己以身作则,以降低下属的抵触情绪。而作为二把手,即便一把手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应当摆老资格去数落他的不是,更不能越俎代庖去替一把手做决定。当一个不合格的一把手碰上一个不合格的二把手,那一场“血案”自然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