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巡洋舰还是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发展简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各大殖民帝国体系的确立,殖民地和本土的联系及贸易也日益增强。列强为护卫本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利益,装甲巡洋舰日益兴起。

所谓装甲巡洋舰,就是采用水平装甲甲板(armoured deck)和水线上的垂直主装甲带(belt)所组成的防护系统的巡洋舰。为捍卫海外利益,这种军舰采用了较高航速(较前无畏战列舰快3-4节)和续航力高(7000海里14节)的设计,以及速射火炮。之后,随着殖民利益的不断扩大和殖民冲突的加剧,许多装甲巡洋舰开始在火力和速度上全面超过了各国在殖民地布置的二等及三等战列舰。

▲法国装甲巡洋舰 埃德加基内(Edgar Quinet)号

英国皇家海军更是建造了大批昂贵的装甲巡洋舰,且皇家海军的装甲巡洋舰吸收了新锐前无畏舰的设计理念和精华。例如从皇家海军末代装甲巡洋舰米诺陶号(HMS Minotaur)的设计上,就能找到末代前无畏战列舰纳尔逊勋爵号(HMS Lord Nelson)的影子。1906年,全新理念战列舰无畏号的服役,又对英国巡洋舰的建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的英国海军上将约翰·费舍尔(Sir John Fisher)要求,速度方面要到达25节的高速,即对无畏号的4-5节航速优势。

1905年的日俄战争,促进了在一定情况下能和战列舰相抗衡,而又不至于遭受致命打击的新巡洋舰的诞生。但对马海战中,俄波罗的海舰队的明显战术失误却被忽视了。费舍尔本人也是“航速在防御炮弹方面要胜于装甲”这一理论的坚定拥护者。英国海军设计局在1905年完成无畏级的设计之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了新型巡洋舰的设计。

▲无敌级(HMS Invincible)设计案列表

在费舍尔的理念中,这种新型的大巡洋舰,应在保证英国的无上海权的前提下,护卫海外殖民地利益,即能以巨大的火力优势,猎杀甚至扫荡敌巡洋舰队,又能在和火力更强、装甲更厚的敌战列舰交战时拥有航速优势。

这就是建成时威震世界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拥有为容纳多个锅炉和较大轮机而加长的船体;和无畏舰相似甚至相同的炮廓副炮、但是拥有较少的炮塔和平均的火力分布;能超过几乎所有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的25节航速;因较高航速而不得不牺牲的装甲防护。

此后,英国将战列巡洋舰用于对殖民地及贸易权益的保护从而截杀德国破交舰队:例如1914年12月7日让德国声名远扬的东亚分舰队全军覆没的福克兰群岛海战(Battle of the Falklands Islands)。以及在北海上对北海海域进行“清扫”活动。这种清扫行动多次使英国战列巡洋舰被卷入和德国舰队直接相对的小规模战斗之中,而这种小规模战斗的顶峰就是一战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

在日德兰海战中,双方共损失了四条战列巡洋舰(皇家海军:玛丽女王、无敌、不倦。 公海舰队:吕佐夫)

首先,战列巡洋舰的较薄装甲防护。无敌级的6寸主装甲带在德国战列舰的30.5厘米火炮面前形同虚设,起不到较大的防护作用,而在战斗的第二阶段中,防护较好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在英国战列舰的15英寸重炮面前也毫无还手之力。

其次,英国战列巡洋舰沉没的主要原因:弹药操作不当。在炮塔内随意堆放发射药,且对于发射药保护不足,导致了在炮塔被击穿之后的弹药爆炸事故,从而引发整条战舰的沉没。而从设计层面上来看,一战战列巡洋舰所应用的防御理念不适应于长达一万九千米的远距离交战。对远距离交战所必须的水平防护的缺失,也导致了英国战列巡洋舰的损失惨重。

▲福克兰群岛海战,此役德军两条装甲巡洋舰被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碾压

日德兰海战过后,战列巡洋舰的地位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各国海军中开始出现反对战列巡洋舰发展的思想。

不过,一战也给予战列巡洋舰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航速的战略价值。在日德兰海战中,贝蒂上将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完美完成了侦查前卫任务,使得杰里科上将(Jellicoe)的战列舰队在面对德国公海舰队时,能从容的以T字优势占据有利地位,迫使舍尔(Scheer)和希佩尔(Hipper)不得不及时脱出战场。美日两国在吸收了航速的战略价值思想之后就做出了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USS Lexington)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Amagi)担任本国海军的战略侦查任务。

之后,随着胡德号(HMS Hood)的完工,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