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许多英雄儿女血洒疆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也有人从未上过战场,却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今天我们就要来讲述一位这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李承干。
1888年,李承干出生于湖南长沙。他自幼就立下了实业报国的志愿,少年时就读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清廷重臣张之洞的支持下,李承干成为了一名公派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工科。1917年,李承干学成归国。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李承干的工作也一直在变动,先后到湖南、福建、辽宁等地。
1927年,李承干在南京担任金陵制造局(后改为金陵兵工厂)工务科长,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他的实业报国抱负终于可以开始实现。李承干阅读大量兵器制造方面的书籍,不断研究和改进枪械、弹药制造工艺。五年后,李承干被破格提拔为金陵兵工厂的厂长。李承干上任后马上就在厂里展开了雷厉风行的整风,在他的管理之下,厂内工人纪律松弛,管理层贪污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原本已是奄奄一息的老兵工厂重新焕发了生机。李承干带领技术团队对枪炮、弹药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不但提高了武器的精准度和杀伤力,还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1937年12月1日,日军即将攻陷南京,金陵兵工厂西迁至重庆,改为兵工署二十一兵工厂,仍由李承干担任厂长。在离开南京前,李承干挥泪告别,并喃喃地说道:“南京!我们还要回来的。”来到重庆后,李承干领导着全厂职工夜以继日地开展生产活动。几年后,二十一兵工厂已成为了中国战时最大的兵工厂,为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许多人把李承干誉为抗战时期兵工战线的国宝、功臣和民族英雄,甚至有人赞扬李承干一个人所做出的贡献可以顶得上几个军。
虽然李承干做出的贡献巨大,他本人的职位也步步高升,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非常朴素。他把一生都奉献到了军工事业上,终身未娶妻。他的家当只有几个装衣服和书籍的旧肥皂箱。并常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来自勉。
抗战胜利不久,内战又爆发了。李承干不愿看到自己生产的武器用于同胞骨肉相残,便辞去了厂长的职务,以兵工署副署长身份赴美考察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李承干担任国家计量局局长。1959年1月,李承干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