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百姓都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但其实天底下还有一个人比百姓更痛恨贪官,那就是皇帝。古时候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就是指天底下的万物都属于皇帝。因此,贪官从任何方面捞钱,皇帝都是间接受害人。
清朝乾隆年间,国库充盈,百姓生活富足,大清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但在盛世之下,官员的腐败现象也日趋严重,奢靡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乾隆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对于底下官员贪腐之事他心中也是有数的。虽然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却也无可奈何。总不可能将这些官员全都一网打尽,起码国家的大小事务都还需要靠他们来做具体的执行人。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毕竟在皇帝眼里,全天下都是属于他的,虽说官员是从其他地方捞银子,不过也相当于挖了皇帝的墙角。于是乾隆就开始抓贪腐官员的典型。抓到一个二话不说,直接抄家,财产罚没入国库。此举虽然干净利落,但却收效甚微,甚至还成为部分官员打击对手的“武器”。
让乾隆更恼火的是,这些大搞贪腐的官员们生活极度奢靡,而乾隆因多次下江南游玩,把自己“小金库”(存放在内务府中的专项银子,用于支付皇帝、后妃等人的吃穿用度)里的银子都给花光了。眼看着大臣整天醉生梦死,自己却成了个穷光蛋皇帝,这滋味让好大喜功的乾隆如何忍受的了?
作为全天下最了解乾隆心思的人,权臣和珅很快就明白了乾隆的烦恼。为了帮皇帝排忧解难,和珅也是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和珅建议,设立一项让犯罪的官员以钱顶罪的制度,即议罪银。根据官员犯罪情节轻重,以罚没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罚没的银子不进国库,而是直接交到乾隆内务府的“小金库”中。这样既能对贪官有所惩治,同时也可以让乾隆皇帝得到一笔丰厚的私人收入。
和珅的这个主意,让乾隆大喜过望。他认为反正贪官也抓不完,干脆让自己也从官员们身上捞点好处。总好过把贪官抄家,罚没家产全部充入国库,自己依旧“两袖清风”。
没过多久,议罪银制度就正式出台了。乾隆皇帝私人的腰包便迅速鼓了起来。后来他又以南巡的名义再次去江南游玩,沿途建造行宫,花费巨大。但却没有动用过国库一两银子,全系“议罪银”开支,并且内务府中还有大量盈余。而对于那些贪腐的官员来说,也是很欢迎议罪银这一政令的。对他们而言,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毕竟钱被罚了还可以再贪,命如果没了,那就真什么都没了。
议罪银制度实施后,乾隆皇帝越来越有钱,下面的官员们因为有议罪银保底,也变的越来越贪。层层盘剥下来,结果只有底层的百姓成为了最后的买单人。乾隆皇帝自诩为明君和“十全老人”,却没想到这个看似从贪官手里“分赃”的举动,却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