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阳节访谈孙鸿烈院士与郑哲敏院士

2017年10月28日是重阳节,这对有敬老爱老传统的中国人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对在北京的部分老科技工作者来说,这一天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在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17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暨北京第十三届老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本次活动以“喜庆十九大,激情放声唱”为主题。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至立,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科协常务副会长齐让,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海鹰,中国老科协副会长杨继平、冯长根,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科协、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启动仪式。郑哲敏院士、孙鸿烈院士、胡启恒院士、赵鹏大院士等老科技工作者和老科协工作者共8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北京市科协调宣部的精心安排下,蝌蚪五线谱网站与其他部分在京媒体一道,对孙鸿烈院士与郑哲敏院士进行了访谈。

孙鸿烈院士1932年出生,现年85岁。他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认为,十九大闭幕以后,对于中国的未来,他感到信心百倍,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孙鸿烈还表示,过去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不太重视,现在既注意发展又注意环境保护,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

孙鸿烈院士

曾经担任过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的孙鸿烈院士告诉蝌蚪五线谱,对于网络上流传的把西藏的雅鲁藏布江的水引流到新疆南部的观点,他觉得这个做法的技术困难很大,因为西藏地区的地形复杂,要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引流到新疆必须翻山越岭,其中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昆仑山都是很高的山脉,所以实现起来的难度很大。

郑哲敏院士1924年出生,现年93岁。他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也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郑哲敏认为,在十九大上,中央对中国科技寄予很大的希望,科技工作者也很受鼓舞,他相信未来一定会很快地向好处走。

郑哲敏院士

作为钱学森与钱伟长先生的学生与同事、著名的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告诉蝌蚪五线谱,20世纪60年代,他曾经帮航空部门做过一些事情,当时因为没有大型的水压机,有一些零件的成型有困难,所以他们就想到用爆炸的办法来代替水压机来实现零件的成型。同样是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接受了国防科委的一项任务,他们要根据测量的结果来判断地下核试验的当量,这里面有一些计算的方法与理论研究——郑哲敏院士谦虚地表示“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郑哲敏院士还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对于青少年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说:“人的一辈子也不是很长,有时候你回头一看,一辈子就快过去了,要是没做什么事,心里也不会舒坦。所以还是要为长远考虑,不要把眼前的东西看得太重。”

本篇采写 蝌蚪五线谱 张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