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陵,一村,一校,一镇,一座城……

说起《隋唐演义》,大家想必对里面的人数如数家珍,体型宽大的程咬金、文武双全的秦琼(这也是家喻户晓的门神)、以及秦王李世民….

《隋唐演义》是发生隋朝末年,一群唐朝开国之臣如果打天下的事儿,可再往前呢?这便与今天的研学之旅有着莫大的关系。

泰陵,一座帝王墓陵,葬着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更是一座夫妻合葬帝王陵,陪伴着隋文帝的是孤独皇后(孤独氏,当时名门望族)。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将隋文帝杨坚与老子、孔子、孟子、秦始皇嬴政、蔡伦、毛泽东七位中国历史伟人共同写进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评价可见极高。隋文帝杨坚是如何成功避开中国人而征服外国人的呢?

这次就讲述一陵,一村,一校,一镇,一座城……

泰陵位于今陕西杨陵境内三畤塬上(因战国时期秦国为祭祀天地五帝在雍城建了鄜畤、上畤和下畤,故而称三畤;又有地势高于周围为塬,三畤塬由此而来,关于塬与原详见从原来窥探白鹿原)。

出了杨凌站后,可以骑共享单车或者打出租车,前去隋泰陵。一到田野,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土包”,那便是被遗忘的帝王陵---隋文帝泰陵,没有开发,不收门票。只因史书记载坐拥天下的隋文帝丧事一切从简,陪葬品几乎没有,因此连盗墓贼都不怎光顾,名副其实的被遗忘者。


关于陵,研学君多唠叨几句关于“陵、坟、冢与墓、”的关系。“墓”指挖好墓穴掩埋与地平之且不起土堆;“坟”最初为高出地面之土堆,为平民所用;冢,高于坟,为王侯将相所用;陵,帝王的墓才叫陵。后来在“墓”上也添加封土,变成了“坟墓、陵墓、墓冢”。


岁月流逝,光彩已去,沧桑桑田,周围的建筑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隋泰陵上有后人新种的柏树挺拔的守护着,周围猕猴桃园与农田像城墙一样将泰陵包裹着,似乎还在坚守着承诺。谁能想到这居然这一座帝王陵?“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帝王”,有名有姓的帝王在关中咸阳塬一带就有72座,名副其实的“东方帝王谷”。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三百余年之久的 “两晋南北朝”纷乱局面建立隋朝(年代详见研学旅途中所知的中国历史之演化),并且建立影响中国至今的科举选才制(虽说名义科举废除,但高考毕竟折射着其影子),成功开启了“开皇之治”。这种成先人不能成,创先人之无所有的旷古大业,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地位。外国人也因此将这位历史转折点的帝王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就是一陵。站立在陵前,只觉得战马在嘶叫,百官在忙碌,百姓而安居乐业......

清代时刻,毕沅所书

村民先前所居住的窑洞

隋文帝杨坚一开始所立太子为杨广的兄弟杨勇,但杨广政变废了太子,并将其后人迁来守灵并就此定居下来。附近的村子,据说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所以得名为“杨后村”。至今已一千四百余年,而他们依然默默耕作周围来守护先祖,不离不弃,有情有义,矢志不渝,这便是一村。

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3号楼

隋泰陵周边自古一来就是风水宝地,旁边的扶风县更是人才辈出,光帝王就数个,苏姓才子更是数之不尽。1934,辛亥革命元老、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著名教育家于右任老先生就将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也定址三畤塬北的张家岗。在那个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年代,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肩负着中国大后方粮仓的重任,最终也不辱使命。时代更迭,使命不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几经更名后,已为“双一流”建设、及原“985 211”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便是一校,经过本,解民生,尚科学。莘莘学子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岂不知隋文帝之历史地位,更是通过实地考察来宣讲着千年前的辉煌。


后来,守护隋文帝杨坚陵墓的这块土地更是取“杨陵”作为行政区名,杨陵由此而来。或许隋文帝护佑杨陵,一校的成果不断刷新着记录,产出又在回报着杨陵。沿着隋文帝泰陵往南望去,秦岭(陶渊明称其中一脉为南山)尽显眼前(关于秦岭,详见四天三夜“横绝”秦岭之巅--太白山北北穿越),耕作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情怀油然而生……这便是一镇。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杨陵也迎来它的时代。1997年,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一校和一陵,杨凌示范区成立,名副其实的农科城已经形成,被外界更是称为“农业硅谷”。自古,这便是一座城,周、秦、汉之际的邰城。也是一个国,古邰国,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农官”后稷所封之地,也是其“教民稼穑”的地方。

文保碑(位于杨陵南)

民国初期,杨陵就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如今更是高铁呼啸而过,处于机场圈内,连霍高速也福泽其地。

由陵至村至校再至镇又至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座城的人们汲取着隋文帝的睿智与气魄,又来反哺这座陵。城在变,陵依旧。

如今,身处一座城的我们

又在一座城、一座镇、一所校、一个村

去寻觅那一座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