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开日历,发现本月的黄道吉日里赫然标示着:男友过生日,闺蜜要结婚,朋友搬新家,同事要升迁……这时你除了为荷包担忧外,还要伤脑筋:到底送啥好呢?送轻了,情谊表达不了;送重了,荷包负担不了。最为关键的是,万一送的东西对方根本不喜欢,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说得对: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送礼前,不如先学点心理学吧!
首先,送礼本身就是一种礼仪,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一般来说,我们遵循下面的送礼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收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俗,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 “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其次,什么样的礼物最好呢?
第一,礼物要有高度的独特性,名牌只是独特性的一种,但是独特不等于名牌。
第二,礼物适合摆放在眼前,这样接受礼物的人就能常常看见,也就能常常想起你这个送礼的人。
第三,礼物无法被转送或者出售。
礼物的独特性是最重要的,独特性可以创造需求,独特性也可以带来炫耀性。宁选鸡头,不选凤尾。花500多块买一件普通的毛衣,不如300多块买一条名牌围巾。
你可以先告诉对方你要送他(她)一个礼物,隔一段时间再把礼物给他(她),前提是这个礼物是对方很喜欢的,也就是独特性很高的。比如,你可以先打电话告诉他(她),你要请他(她)在一个高档饭店吃饭,饭店位于什么地方,由于订位的人太多,排队排到下个月的8日。这样对方有一个月时间期待。如果你计划送出一笔价格不菲的礼物,你可以把它拆成几次送。比如,你想送一个价值2万元左右的礼物给某个人,你可以拆成3个6000左右、或者2个8000以及1个4000左右的礼物密集地送出。
这里的心理原理有两个:
第一,随着数字的增大,人类越来越不敏感,比如我们很容易感觉100和200的差异,但是很难感觉到10000和10100之间的差异。
第二,边际效用递减,你很渴的情况下,第一杯水很解渴,第二杯水比较解渴,第三杯可喝可不喝,第四杯再喝就撑了。也就是随着数字的增加,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现在,知道礼物该怎么送了吧?下次送礼时,也许你就没有这么愁了!
云树作者:悠然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