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至1842年,中英两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清朝被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清朝一直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彻底打破。
按说做为战败国的清朝应该在这场战争中深受其害,可是让清政府万万没想到的是,自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却意外多了一笔巨额收入。正是多亏有了这笔收入,使得清朝在应付后面的多场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清朝获得的这笔意外之财就是关税。
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每年白银四百万两。关税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清政府对关税定的税率很低,但各地官员却巧立名目私设税费,收入自然也就进了这些官员私人的腰包。洋商在对华贸易中,对这种隐形税费头疼不已。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的开放。清朝的对外贸易飞速增长,关税收入也明显提升。但正是所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各地海关官员乱收费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洋商在贸易中还是不得不接受清朝官场中的“潜规则”。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西方国家希望本国商人在华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而清政府也希望改变官场这种不良风气,将关税收入真正囊括到自己腰包中。于是,双方就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聘请外国人代管海关行政。
1863年(同治二年),英国人罗伯特·赫德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全权主持全国海关的管理。此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清朝海关事务一直都是在赫德的管理下进行。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赫德表现出了高度的职业操守。他将英国的海关管理方式引入中国,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
1861年,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490万两。到了1871年,已经达到1100余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1908年,赫德离职返回英国时,清朝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4000万两。而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3000-4000万两白银。仅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闭关锁国和官僚体系的“潜规则”对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