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如果没杀此人,明朝未必亡,中国也不会落后西方几百年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往往会出现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不但跟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甚至还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名气并不算很大,但作用却至关重要。此人名叫孙元化。


孙元化是何许人?可能很多对明史了解不深的朋友都没听说过。跟明朝那些内阁大学士、督师、总兵,甚至是大太监相比,孙元化的地位实在太过悬殊。他的最高学历是举人,而且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才考上(名臣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的最高官职是登莱巡抚。这是在明朝天启元年特设的一个职位。其目的是为了防备后金(清朝的前身)从海路南下,特从山东巡抚管辖中,将登州和莱州二府划拨出来,由登莱巡抚掌管。因此,跟其他各省巡抚比起来,登莱巡抚自然要矮了一截。

孙元化的学历和官职都不算突出,那他究竟有什么特别牛的地方呢?原来他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专长:铸造火炮。孙元化是明朝最出色的火炮专家,他一生以炮术报效国家,还著有我国第一部炮学专著《西洋神机》。


天启二年(1622),辽东战事吃紧。时任蓟辽督师的孙承宗采用了孙元化的建议,让他负责在关宁锦防线上筑台制炮,以对付后金的八旗军。后来,孙元化又协同袁崇焕驻守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率领大军猛攻宁远,守将袁崇焕下令士兵用火炮轰击来犯之敌。结果,八旗军伤亡惨重,努尔哈赤自己也在此战中受伤,不得不宣布退兵。历史上将这次明军的胜利称为“宁远大捷”。不过,史书上大多都将这场胜利的主要功绩归于袁崇焕指挥有方,却忘了孙元化修筑的火炮,才是这场大捷的首要功臣。

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新任大汗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今属辽宁)、宁远。明军的火炮又发挥了巨大作用,后金八旗军再次遭受惨败。事实证明,在辽东战场上,用火炮对付后金八旗军是最有成效的方略。


崇祯三年(1630年),孙元化调往山东,任登莱巡抚。一直对西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孙元化开始在登州网罗西学人才,并组建了一支由27名葡萄牙人组成的西洋炮队。登州成为了当时明朝研制火器的中心。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火器比西方国家差很多,这其实是误解。在当时,孙元化所掌握的火器技术都是从西方人那里学过来的,实际差距并不大。中国的火器技术真正和西方拉开距离,那是从清朝开始的,不过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暂且不提。

如果历史一直按这个轨迹发展下来,不出几年,明军必将大量装备先进的火枪、火炮。到时候,无论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还是关外的满清,都绝非明军的对手。只要战事平息,崇祯皇帝拥有几年休养生息的时间,明朝或许不会就这样走向灭亡。而且明朝受益于火器技术,自然会在这方面大加投入,中国和西方在武器方面的差距也不至于落后几百年。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所有美好的假设,终究全都破灭。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孙元化手下的一位将领——孔有德。


孔有德原本在明将毛文龙帐下服役。后来,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所杀,孔有德带着一群人投奔了孙元化。崇祯四年(1631年)末,孔有德在手下将领的煽动下,发动了兵变,并和另一位将领耿仲明一起里应外合,抢占了登州。孙元化苦心经营的西洋火炮及制造技术,全部落入了孔有德叛军的手中。此后,孔有德凭借火炮的强大威力,席卷了大半个山东。

在此次兵变中,孙元化不幸成了俘虏,后又被孔有德释放。孙元化想要回京陈述兵变详情,让朝廷前往登州招安。可是没等他到达京城,就被锦衣卫逮捕了。朝廷中一些官员乘机落井下石陷害孙元化。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并没有珍惜这个国宝级的人才,他拒绝了辅臣周延儒等人让孙元化戴罪立功,发挥一技之长的建议,以祸乱之首的名义判处孙元化死罪。崇祯的这个决定,不但冤杀了孙元化,也断送了明朝一次绝处逢生的机会。


最终,孙元化在北京西市被斩首,死时年仅五十一岁。孙元化一死,明朝再没有精通西洋火炮铸造技术的专家,火器方面的研究戛然而止。而发动兵变的孔有德后来带着火炮以及制造技术投降了满清。最终,清军利用这些威力强大的火炮,轰开了明朝一座又一座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