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抗日剧《亮剑》中,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出自作者的妙笔,有的则取材于真实的战例。其中“李云龙伏击军官团”的故事,就取材于一场真实的战斗——韩略村伏击战。
1943年10月,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为了完成他野心勃勃的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狂妄计划,集结了日军69、62、37师团的部分部队和伪军一个师加一个团,共两万多人,向华北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滚扫荡”。
岗村将用于扫荡的兵力进行三线布置,第一线以日军为主、伪军为辅,实行分进合击战术,寻找八路军主力进行正面决战,试图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打击八路军;第二线由日伪军混编而成,实行“三光政策”,焚毁沿途村庄、抢掠当地物资和人口,运往日军核心控制区,以削弱抗日根据地的力量;第三线以日军为主,负责分散“清剿”,抓捕“漏网之鱼”,并保护沿途交通不被破坏,以稳固“战果”。
整个计划分为“大滚”、“小滚”两部分,“大滚”即第一线部队全力由北向南全面出击,以求将八路军压缩至黄河北岸予以歼灭,“小滚”则是二、三线部队每天前进20公里,在后退5公里进行反复的“清剿”,以防止八路军突围转移。因为这次的扫荡计划,冈村宁次还向东京的参谋本部夸口说:“这次要迫使共军在黄河岸边背水作战,不降即亡。”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暗中调兵遣将,将大量兵力集中到延安附近,意图闪击延安。中共中央决定从五台、太行抽调十个团约两万人前往延安,以应对国民党可能发动的进攻。这么一来,华北的形势就更加严峻了。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的陈赓一方面命令麾下主力386旅第16团前往延安,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第二战线”上的情况,争取能寻得粉碎这次“铁滚扫荡”的战机。
八路军386旅第16团,是八路军中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该团自全面抗战以来,战功卓著,屡立奇功。在1942年八路军整编时,其被编为甲种团。全团清一色的日式武器,并配有轻机枪和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全团实行三三编制,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连,连辖三个排,共2500多人。当时,因为团长程悦长外出学习,所以该团由“李云龙”的原型之一——386旅旅长王近山率领。
王近山率领16团急如星火的奔赴延安,但是因为沿途都是日军建立的封锁线。所以王率领的16团不是一路向西,而是辗转迂回、昼伏夜行,基本不与日军发生大的交火,只派出小部队吸引日军的注意力,声东击西,最终于10月18日来到了临汾东南的岗头村。
也就是在前一天,太岳军区在临汾的地下情报站送来了一份紧急情报:日军一个军官团将于近日通过临屯公路前往前线,观摩“铁滚扫荡”的成果。事后得知,这是一个由服部直臣少将率领,以各地旅团长、联队长、少佐和军官学校学员共180余人组成的“军官战地观战团”。
接到这个情报后,陈赓一番斟酌,决定命令此时就在临屯公路附近的16团王近山部去消灭这个观战团。因为这一地区距离日军核心控制区很近,所以要速战、速决、速撤。王近山接到陈赓的电令后,迅速前往临屯公路沿线,并于当月23日到达了临屯公路西端的韩略村。
韩略村是一个“两面村”,表面上是“大日本帝国的顺民”,实际上则是中共暗中控制一切,当时韩略村的村长王命秀(男)就是中共地下党员。
团主官王近山等人,则前往韩略村边的临屯公路沿线勘察地形,选择最适宜的伏击地点。最终,王金山选择了韩略村南边的一条山沟,这条山沟下是临屯公路,公路附近有土丘和破窑洞,适宜隐蔽。作战时,八路军战士就隐藏在公路两侧的陡壁上和公路旁的土丘后和窑洞里。并定下了作战时由2营6连负责“断尾”,3营9连负责“断头”,9连1个排埋伏在韩略村东边的日军炮楼附近,拦截可能出击的日军,其他部队则负责消灭被困在中段的敌人。
除了战斗准备外,韩略村村长王命秀还命副村长王福林化妆成逃脱八路军囚禁的样子(身上绑着绳子),在战斗打响后就跑到韩略村附近的日军炮楼里去“告密”,尽力夸大八路军的数量。这样做一来可以防止事后日本人报复韩略村民,二来可以威吓敌人,使日军不敢前来支援。
24日晨,八路军16团的全体官兵和当地民兵100多人进入了预定伏击位置。上午8点左右,载着“军官团”的13辆汽车由临汾方向开来,因为这一地区被认为是日军“腹地”,所以他们相当松懈,毫无警惕的就直接开进了16团埋伏的山沟。
8点45分左右,军官团全部进入了伏击地点。随着王近山一声令下,6连迅速出击,摧毁了车队队尾的汽车,断了后路。紧接着,9连也冲了出来,摧毁了队伍头部的汽车。这样整个军官团的车辆,就都被困住了。随后,其他战士也操纵各种轻重火力,将密集的弹雨朝着被拦在中段的车队倾泻过去。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日军经过初期的慌乱,很快就开始组织反击。日军机枪手以汽车为掩体,在掩体后疯狂扫射,一些军官则带着下级军官朝堵住车队的八路军战士冲去,试图突围而出。战斗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突围不顺利,日本兵开始朝着自己“长官们”聚拢,试图固守待援。
作战的八路军官兵也发现了日军的这一行动,转而开始朝着这群“长官们”发动进攻。激战中,为了消灭日军的一个机枪火力点,5连指导员郑光南抱着一捆手榴弹扑向该火力点,与火力点同归于尽。
混战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以后,除了少数军官以装死的方式逃脱,大部分都被八路军歼灭。整个战斗过程中,韩略村东的日军炮楼里的日军被王福林的表现吓破了胆,连说:“我的小小的,不行的。”不敢出击支援。此战八路军摧毁汽车13辆,缴获机枪6挺、步枪80支,最重要的是,因为消灭了大量日军军官,对华北日军的打击不可估量。作战结束后,16团迅速撤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继续前往延安。
冈村宁次获知军官团被八路军消灭的消息后,暴跳如雷,叫嚣:“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吃掉这一股共匪!”他一边命令各部队朝韩略村方向前进,围歼八路军16团,一边又命令6架飞机前来侦查,寻找这股八路军。但经验丰富的王近山通过不断佯动、声东击西,于12月中旬安然到达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