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许多历史资料和影视作品中,二战时期,缅甸战场上的英军都描述的非常无能,而且还常常拖累中国军队的后腿。那么缅甸的英军是否真的这么没用呢?
在缅甸战场前期,英军只有两个师。一个是1941年组建的英缅第1师,还有一个就是临时从印度抽调的英印第17师。这两个师的战斗力和英国正规军的战斗力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尤其是英缅第1师,只能算是维护殖民地治安的部队,且下层士兵多为缅甸人。
因此,当时英国人原本就打算放弃缅甸,退守英国最大、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
1942年4月,在英军撤往印度的过程中,英缅第1师这支废材部队遭日军包围。幸而得到中国远征军及时出手相救,最后成功脱险。此战被我们称为“仁安羌大捷”。
英军在退至印度后,成功地阻挡了日军进攻印度的努力。此后,英军开始在硬度进行休整、补充和针对性训练。
1944年3月,日军第15集团军共约10万人的兵力向印缅交界的英帕尔进攻。英军第14集团军在斯利姆将军的指挥下,同日军展开交战。另有中国军队也在此战中协同英军作战。
在战役初期,日军曾取得了一定优势。但由于斯利姆将军指挥有方,日军很快陷入苦战。随着雨季的到来,后勤无法跟上的日军打的越来越艰难,数个月后终以失败告终。
英帕尔之战,日军死于战场和疾病的人数约5.3万,并且损失了所有坦克火炮。而英军的伤亡为1.2万人。
此后,英军开始大举反攻,迅速解放了缅甸大部分日军占领区。
因此,二战时期远东地区的英军战斗力远比影视资料中要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