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为什么总是关心票房?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上转了一段雅克.阿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你们中国的媒体为什么总喜欢问票房,他在世界各地接受了辣么多的采访,国外的记者从来不问票房。
不管这个段子是不是真的,中国的媒体喜欢问票房这事确实是真真的。其实我并不太确定国外记者到底问不问票房,以我有限的跑国外电影节经验,印象中确实没有什么国外记者去问票房,但是电影节那些片子,谁会好意思去问票房呢?它会不会上映都不一定呢!
不过,国外记者问不问票房,和中国记者问不问票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早就过了那个“你看国外如何如何,你们如何如何”的阶段了,再拿国外的国情来说事,已经吓不到我们了。就如同某位大佬对综艺电影的质问,其中之一就是“国外从来没有这样干的”,对于这种质问,只用回他一句“那又怎样”,或者“So what”就可以了。
以我个人有限的做记者的经验来看,“问票房”这件事并不完全是媒体的初衷,起码,一开始,这是媒体和片方的合谋。就是说,片方或者导演,是希望媒体来问票房的。我记忆中,就有不少这种,导演本人大大方方的主动来预测自己片子的票房的例子,而且某个大导演还一直强调,他对自己的票房的预测从来没有失误过,当然,后来在他导那部数字电影的时候,他还是没猜准。或者说,他猜准了,故意对媒体说了一个别的数字。
这种合谋对双方是有利的,这样的话,至少可以让寡淡的新闻有一个标题,《某某预测某片10亿》。记者可以交差,片方得到了宣传。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其次,对片方而言,票房游戏是某种有必要的向领导汇报的游戏。这里提到的领导,包括出品方啊,院线啊,影院啊,局长啊,总而言之,就是营造一种“形势不是小好,不是大好,是巨好”的欢腾气氛。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流行打鸡血,把鸡翅膀那抽出来的热血打到人的屁股里去,据说这样有莫大的好处。很显然,打鸡血这件事作为优秀传统一直传承下来。现在是把预测票房的鸡血打到媒体里去。没准影院经理被这样的好形势给唬住了多排几场了呢。
有了好的形势总是不吃亏。至少,我们占领了道义人心。至少,我们站在光荣正确的一边。如果票房不好,那说明这个市场糟糕透顶了,观众需要被教育了。我相信,那些导演如果一旦掌握了权力,他们一定会发起一场针对影院观众的整风运动的,反省与自我反省,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大家都清楚明白,到底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坏电影,甚至什么根本就不是TM的电影,看什么是有营养的,看什么是正确的,看什么是不辜负这个时代的。
再次,票房游戏也是一出SM的游戏,一出打脸的游戏。人们总是喜欢看到别人出丑,而预测票房就是容易出丑的游戏,诶,导演,你不是说这出戏的票房要过10亿的吗,怎么还没过亿啊。诶,贵公司不是说今年票房要过百亿的么。诶。
票房游戏的盛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环境。整个社会都是喜欢数字的,似乎“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人心里扎根了似的。大到国家,喜欢摆出种种数字,比如GDP啊,增速啊,人均总值啊。小到公司,也喜欢摆出种种数字,春天没有了,有的是Q1。
大环境喜欢数字,大语境喜欢数字,电影行业当然也没法免俗。媒体为什么老问票房,因为整个社会都在问票房。相亲时,你的个人资产就是你的票房。交朋友时,你的所谓资源就是你的票房。过年回家时,你的“工资多少成亲了吗买房了吗”就是你的票房。
黄仁宇说中国在历史尚缺乏数目字管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只有数目字管理了。所以,我们当然问票房了。
告诉阿诺一个秘密,我们不但问票房,而且,我们只问票房。
别的,我们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