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的后脑勺是扁的,而南方人是圆的,真的吗?

很多北方人的后脑勺都是扁的,而南方人的后脑勺大部分都是圆的,这是人种不一样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们先要看一看“是不是”。

并非所有秦岭-淮河以北居民后脑勺都是扁的,扁头中国人主要聚集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部分皖北苏北人,也拥有大扁头。

后脑勺是圆是扁,确实存在地域性差异,但这绝对不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种差异,而是后天加工的结果。

●扁头和圆头

直接影响现代北方人对头骨形状偏好的是满族。

出版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满族“婴儿初生,枕以硬枕,枕实以豆,务平其后脑骨,以硬起欠美观,习俗然也”。

婴儿头骨本来就柔软,把四肢绑起来枕上硬枕头,天长日久,后脑勺想不变扁都难。

●满族传统育儿工具,挂在房梁上的“摇车”

为什么满族人喜欢睡扁头?

清末旗人给出的解释是“老祖宗都是要骑马打仗的,身子骨不挺拔可不行”。

至于后脑勺扁和骑马打仗又有什么关系,可能是因为扁头比较方便穿梭东北的林海雪原,不容易撞在树枝上。

显然这是强行解释而已。

●狩猎

不过,从各地对女孩子头骨形状的要求比对男孩子更为严格的事实来看,扁头发展到后期,已经丧失了实用功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追求。

虽然《中华全国风俗志》说“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但是实际上,在清军入关以后的几百年里,睡扁头这一起源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早就从满族扩散到了广阔的北方地区。

而在南方,人们认为扁头不光看着丑,还和“笨头”谐音,会让人变傻,所以直到今天都非常拒绝。

以扁头为美,不是最近几百年的产物。

西方最早被记录在案的扁头民族,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描述的,生活在黑海西侧的“大头人”。

而在中国古籍中,最早提起扁头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韩》,里面说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人,“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

玄奘在著名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描述了龟兹大多数人是扁头,这一在他看来十分有趣的冷知识。

●玄奘西游

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和头骨形状过不去的毛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新几内亚、高加索、法国、荷兰、俄罗斯、中亚、印度境内,都出土过各式各样人工畸形的头骨。

中国境内,目前距今最久远、最喜欢搞扁头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大约活跃于六千三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前,从目前出土的头骨来看,大汶口居民的枕部变形率高达百分之百。

●大汶口出土头骨

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在包括大汶口先民在内的所有早期人类族群中,一开始并没有人考虑过“扁头是否好看”这种不能吃不能喝的形而上问题,他们只是因为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变成耕种定居,拥有了谷物填充的枕头,一不小心就把小孩子的后脑勺睡平了。

后来,这种无意为之的扁头被发掘出了美观、强大、尊贵、族群区分等附加值,在先民当中掀起一股睡扁头的浪潮。

虽然扁头人的旗帜一度插遍全球,现代医学却把扁头算成了一种病:“扁头综合征”。

扁头综合征又叫斜头畸形,指的就是婴儿由于长期保持一个睡姿,头骨侧面或者后面出现的不同程度扁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脑功能损伤。

美国的精神病和行为科学专家马修·斯佩尔茨(Matthew L. Speltz)利用贝氏量表评估了235例扁头综合征患儿,同时对照评估237例正常婴儿,得到的结论是:扁头综合征可能延迟婴儿的早期智力发育,对行动、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尤其大。

● 斜头纠正头盔

不过,马修·斯佩尔茨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好消息,年龄超过三岁以后,轻度扁头对智力的损害会逐渐缓解消失。

所以如果扁头的你活到23岁仍然特别傻,那这大概不能归罪于扁头综合征,而是因为你真的傻。

不过如果真傻的话,你也看不懂这篇文章,所以你应该也并不算傻。

参考资料:

1.宋兆麟:《满族睡扁头习俗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马良、董荣芝、裴连平:《扁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3月。

3.赵永生、曾雯、魏成敏、张馨月、吕凯:《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