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是如何在邯郸之战大获全胜的?

比起邯郸之战,大家似乎对长平之战的印象更加深刻,然而同样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两场战争,赵国刚刚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竟然就立刻在邯郸之战中翻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那时正由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一生守卫邯郸、退却秦军、开辟疆土,但是在他在位的时期,赵国国势逐渐转衰。

公元前245年,赵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赵丹即位。刚即位时,秦国攻打赵国,夺去了赵国三座城池。眼看着秦国还要继续攻打赵国,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把赵王的弟弟长安君当作人质送到齐国,齐国才出兵。最后,长安君依照约定前往齐国,齐国出兵为赵国解围,这算是孝成王第一次联合齐国阻挡了秦国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攻占了野王,切断了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韩国遂献上党郡给秦国以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将上党私自献赵,希望联赵抗秦。

赵孝成王冒然接受,遭到秦国报复,秦王命将军王龁率军进攻,从而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长平之战是一场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关键之战,双方共出动兵力达百万之众。

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误中反间计,罢免了老将廉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军却暗中用大奖白起,且秦国国军得知赵军被围后,抓住机会,举全国之力灭赵,最终导致赵国45万大军活活被埋。

而且赵国国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长平之战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失败自然。

邯郸之战是继长平之战之后的一场战役,涉及到四个国家,秦国、赵国、魏国、楚国。其中秦国自成一队,有六十五万兵力,赵魏楚成为联军,有约六十万兵力。但是最后,秦国没有战胜赵魏楚联军,反而损失惨重。

秦国失败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就是没有事先估量好自己的实力。当时秦昭王派出征被白起拒绝,因为白起注意到经过,秦军伤亡惨重,精锐部队损失大半。但是秦王对自己的军队十分有信心,仍然挥军伐赵。

第二是秦国将士的心没有赵国的齐。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发现赵人的战斗意志十分顽强,且他们的顽强在于内在的民族气质,不像秦国要靠着利诱才能激发士卒的战斗激情。在邯郸之战中,虽然邯郸城内伤员遍地,但士气高昂。赵国民众可以“以骨为炊”、“刎子而食”,秦国士卒却怨声载道,疲惫不堪。

第三是秦国没有考虑到魏楚的动向。之前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就因为担心魏楚的威胁而暂时接受了赵国的求和。此次邯郸之战中,魏楚成了赵国的联军,三方齐力,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这是战国后期非常有名的一次合纵之战。

因此邯郸保卫战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不是因为赵国军事实力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野心膨胀、妄图乘胜扩大战果而全面打击的策略同时触动了多国的根本利益,激发了赵、魏、楚、韩抱团取暖,予以绝地反击。

之后秦国改弦易辙,坚持采取之前范雎远交近攻政策,肢解了合纵联盟,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完成了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