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三国时期的谋士,有能耐的很多,但长寿的并不多。比如曹操帐下的知名谋臣,要么心劳力尽而去,要么抑郁而终,要么不小心得罪了“老板”被赐死。真是应了那句“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就拿上回谈到的荀彧来说,大半生为曹操鞠躬尽瘁、出谋划策,临了还是不得善终。
然而,曹操帐下有一人却得以77岁高龄寿终,死后还被谥为肃候。他就是堪称三国时期奇才、怪才、鬼才的贾诩。那么,在曹操这样一个出了名难伺候的“老板”身边,他又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终、华丽谢幕的呢?
其实,除了非凡的智商和军事才能之外,贾诩最难能可贵的还是超高的情商。说得通俗一点,他会说话、懂变通,不仅善于处事,还会做人。
古灵精怪的小聪明
有人曾将贾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其才能应在诸葛亮之上。但和诸葛亮一登上历史舞台就“高大上”的形象不同,贾诩还是颇费了些周折才走到曹操身边的。在好些关键节点,要不是贾诩以“小聪明”自保,恐怕曹操也无缘收获这一颗“沧海遗珠”。
比如,在《三国志》中,贾诩刚登场不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早年,他在辞官返乡路上不巧和叛乱的氐人撞了个正着。氐人是东汉后期崛起于西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经常发生叛乱,杀戮汉人和官员。当时,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氐人心狠手辣地活埋了,贾诩的生命岌岌可危。在这危急时分,贾诩灵机一动,称自己是当时太尉段颎(久任震边大将,在西北地区颇有声望)的外孙。这当然是瞎扯,但秉着对段颎的敬畏和宁可信其有的谨慎态度,氐人不但没有加害于贾诩,反而还派人护送他出境。
一场生死攸关的灾难就这么轻易被贾诩的小聪明化解了,这种古灵精怪的小“伎俩”在日后还帮了曹操的大忙。
话说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亲自西征,在渭南与韩遂、马超为首的10余万人马大战。本来韩遂和马超都是曹操表荐的朝廷命官,但曹操疑心重,生怕日后韩遂和马超拥兵中原,与孙权联合就难以对付了,于是干脆主动下手以除后患。
这一仗打得可谓异常惨烈,虽然对方损失不小,但曹操也被弄得狼狈不堪。双方僵持之下,韩遂、马超怂了,他们提出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为议和条件,但是显然,曹操并不甘心于此。这时,贾诩献上一计——挑拨离间。但是,韩遂和马超是“杠杠的”伙伴关系,这离间计要如何使呢?贾诩的小聪明又要派上用场了。
他让曹操表面上假意答应割地求和的条件,并安排曹操和韩遂会面。算起来这俩人之前还颇有些渊源,曹操又与韩遂父亲同一年举孝廉,所以见面后,两人自然也不生分。曹操主动和韩遂叙旧话家常,既不谈战事,也不谈讲和,聊到高兴处还亲切地拍掌大笑,气氛颇为和谐。
会面结束后,马超问起韩遂谈判内容,韩遂这人也没什么心机,觉得既然没谈到讲和的正事,也没什么值得转告的,就随便敷衍了几句,回答“没说什么”。这自然就引起了马超的疑心,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局外人,而曹操和韩遂肯定瞒着自己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后来,曹操派人给韩遂写了一封信,内容含糊不清,又有几处涂改。韩遂把信给马超看,马超看后便更加怀疑了。一封语焉不详、表意不明的信,还有涂改,而且这涂改之处还颇似韩遂为了掩人耳目故意篡改的。敏感如他,内心的愤怒和猜忌终于爆发了!
不出所料,马超、韩遂终于翻脸,他们彼此猜忌,互揭老底,爆发了好一场血拼。最后,韩遂被马超砍断左手。而曹操也适时地抓住了机遇,一仗打得韩遂、马超败走凉州。
善于读心的心理学家
除了“鬼点子”多之外,贾诩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家”。他的读心术几乎百发百中,对人性和人心的判断也从无失误。
早年,贾诩曾投靠过屯驻在华阴的段煨军中。段煨治军严肃,忠于朝廷,而且也是武威人,和贾诩同乡。当时,贾诩已经很有名气了,也颇受段煨及其部下的尊敬。但没过多久,贾诩还是离开了段煨,投靠了驻扎在南阳的张绣。对于这个选择,很多人大为不解——段煨治军有方,与你既有乡情又颇为尊重,为何要离开他呢?
因为在与段煨相处的过程中,贾诩看出了段煨的嫉妒和不安。毕竟贾诩的名气和才气都太过出众,段煨也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的威望和权力会被贾诩替代。所以,表面上他非常谨慎客气,但内心却有着强烈的不安和猜忌。
果然,贾诩的离开让段煨松了一口气。作为同乡,他还给予了贾诩家人悉心的照顾和优待。
说起张绣,贾诩和他也算彼此扶持和成就。那些年,在贾诩的帮助和辅佐下,张绣在和曹操的对抗中也打了不少胜仗。而对贾诩和张绣来说,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还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官渡之战前关于“老板”的抉择。
当时,袁绍兵临官渡,曹操率兵阻击,两军在此相持。官渡之战事关袁曹两家的命运,实力平平而又夹在其间的张绣必然要选择一个作为靠山才能生存。那么,到底该投靠实力雄厚的袁绍,还是野心勃勃的曹操呢?
恰逢袁绍派人去请张绣,并表达了想联合对付曹操的意图。当时,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倍,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的胜券更大。而且,在此之前,张绣与曹操已结下深仇,不投靠袁绍还能投靠谁呢?于是张绣打算接受袁绍的邀请,共同抗曹。
谁知,贾诩却投了反对票,依他看,此时投奔曹操才是最好的出路。这个选择似乎很疯狂,但正说明了贾诩是个有大智慧的心理学家。
在贾诩看来,曹操当时“奉天子以令诸侯”,首先在道义上就名正言顺地占了话语权。而且正因袁绍实力强大,张绣这点兵马他也根本看不上,而曹操兵少势弱,倘若投奔他,则必定会受到重用,毕竟,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那般得人感激?而最重要的还在于贾诩看到了曹操称霸天下、统一海内之志的雄心,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计较前嫌和私仇。所以,之前的恩怨是非也自然不足挂齿。
事实证明,他对人心的准确把握又一次替他做了平生可能是最正确的一次抉择。正如贾诩所料,他和张绣都得到了曹操重用,而这次关键性的“跳槽”,也为贾诩提供了日后震惊天下的大舞台。从此,贾诩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左右逢源的超高情商,一步一步成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会做人、会说话
有人曾评价贾诩,说他可能是三国时期最智慧的人。这种智慧不仅仅表现在聪明的头脑上,更重要的还在于他能在乱世中急流勇退、左右逢源。
纵观贾诩一生多舛的“从业经历”,光是跟过的老板就不胜枚举。从低起点服务土匪加恶棍式的军阀李傕、郭汜,到辅佐曹丕继位称帝,在深受每一位老板器重和尊敬的同时,还能寿终正寝。要做到这些,三国时期的谋士恐怕再数不出几个。
这与贾诩超高的情商有很大关系。他十分懂得察言观色,不仅深谙人性,也有自知之明,懂得在关键时刻功成身退。
在与张绣投奔曹操之后,贾诩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会给他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知道像自己这样多谋善断的人,对任何君主都既是利用的对象,又是被猜忌的危险人物。因此,他为人处世非常低调。在投奔曹操后,他甚至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也很少主动出谋划策,就连为子女缔结婚姻也不攀附豪门大族。但在“老板”需要的时候,他又能主动挺身而出,想其所想,主动献计。
试问,这种才华横溢能助你成就一番事业,还低调不张扬、不多事的“员工”,有哪个老板不喜欢呢?
除了自己的私生活低调之外,对待曹操的家事,贾诩也处理得非常圆滑巧妙。比如,在内定太子一事上,贾诩就把他的高情商展现得淋漓尽致。
建安末年,曹操的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为争夺继承权较劲,两人各有一股势力。按理说,封建社会有“立嫡为长”的传统,这事儿本来也没有太多悬念,但偏偏曹植又很有才华,深得曹操喜爱,他想立曹植为后嗣,内定为接班人。曹丕心里自然也能感觉到危机,于是便向贾诩寻求获胜的办法。
你猜贾诩怎么说?
——希望将军放宽度量,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谨守孝道、孜孜以求。
多么冠冕堂皇的“官腔”,换成你是曹丕,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时听到这样说了跟没说似的“场面话”,会不会直接崩溃?还好曹丕没有,他果真按照贾诩的教诲磨砺自己、刻苦学习,尤其注重培养道德修养。
其实,这也正是贾诩的高明之处。在不多事、不惹事,明哲保身的大原则下,暗中给曹丕上了一课。如此一来,既不得罪曹植,也给了曹丕一个需要进一步领悟的答案和交代——两边不得罪,还替曹操教育了儿子。
另一方面,曹操对接班人的选择也犯难,他同样暗地里征求过贾诩的意见。这回,再打“马虎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怎么办呢?
史载贾诩“闭口不答”,曹操自然不高兴了,问你话呢,你咋不吱声?贾诩的回答无比巧妙——我正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呢(袁绍和刘表都是立幼不立长,最后导致兄弟相攻,父子不和,内部分裂)。曹操听后哈哈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其实,贾诩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含了诸多考量——不正面回答是为了避嫌,毕竟曹家家事外人也不方便指手画脚;而借用袁绍和刘表的故事,也暗中回答了曹操的问题,接班人不宜“废长立幼”。
你看,贾诩这左右逢源的情商和留有余地的语言艺术,真是想不长寿都难。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第12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