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我们先说一个故事。代入一下,假设你自己是刚抢劫完银行的抢劫犯,撤退途中被警察给逮了,和你一起落网的还有你的同伙B,然后警方这回玩了出隔离审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的政策下给你分析了一下现在的情况:
如果你们两人中一个认罪一个不认,那么坦白的人就会被豁免、不认罪的那个则会被判重刑(10年);
如果你们两个都认罪了,则两人都将承担中等程度的判决(5年);
如果两人都不认罪,那么等着你们的就是相对较轻的判决(1年)。
当然啦,警方并没有给你们串供的机会,各自选定离手之后就是生死由命了。你会怎么选呢?是卖队友保平安,还是讲义气不出卖对方?
这个考验信任的故事可能接触过心理学或者博弈论的宝宝或多或少都听过,正是大名鼎鼎的“囚徒困境”实验。而故事最后的那个抉择看似非黑即白,但却并不容易做,毕竟你之后的命运可不只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呢。
我们都想要双赢,最起码不能双输吧?可面对种种背道而驰的选择,我们想想也能理解,毕竟没有沟通,谁能交付信任?没有制约,谁又能保证不“出轨”呢?
那我们不妨现实点吧,换个方向,如果能“串供”的话,你能保证双赢吗?能憋住了自己,还稳定住对方吗?你要怎么合作,又如何给予信任、获得信任呢?
为什么连给予信任都要放上议题?因为我们是互相的镜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只要事关到人性抉择,我们几乎都会把当事的对方架上带敌意的对立面,巧的是,对方也是这样想的——美化自己的意图,同时又丑化对方的动机。#镜像知觉
回想一下,当你从精通小道消息的A那里听说,B在背后说了你的坏话,你会怎么反应?
你会去查实,还是当面对质一下?不不不,别把人们都想得那么理智,明明大家的做法更多的是管Ta呢,先给B的人品打把大叉,或者还随口抹黑一把对方!
好吧,气也出了,时间线继续走。无辜的B终于发现了你的冷箭,不甘示弱地回击了,同样的做法,如你所愿地开始在你背后咻咻咻——
事情进行到这里,作为始作俑者的你会心怀愧疚再主动认错吗?我猜你不会,不仅不会反省,反而会在心里写满——我就知道!Ta就是一个XXX,我根本没说错Ta!你看这不是被我抓到证据了!
有交情算什么,碰上几句不知真假的流言你都要炸了,别说是提金钱、提我们文章最开始说到的人身自由了。合作?信任?开什么玩笑?所以说吧,给予信任有多难,至少你得先迈过自己这一关:
在冲突中不要认为对方与你在价值观、道德观上格格不入,你所以为的“对立”很多时候都来自对对方动机、目的的误解,这才让冲突显得更加严重,而在误解之下产生的行为往往会强化原有的误解,然后滚成一个大雪球。
反省好自己,你就可以开始“调教”你的对手了。不能只有自己当好人吧,既然付出了信任,自然也要有收获才可能双赢。沟通也好,合作也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不要高估自己的透明度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一种“透明度错觉”,认为自己的感觉是流露在外的、认为自己的肢体语言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善意、开放性),而实际上接受者却没有收到这样的信息。
如果对方恰好也是走的“含蓄内敛看我脸色行事”路线,那这段沟通可能从还未开始时就埋下了夭折的伏笔。
彼此要分清“敌我”
共同的困境会激发合作,共同的威胁和目标能让人们变得团结,这种化解法适用于任何层面的冲突。回到最初的囚徒困境里,两个犯人之间有竞争吗?有的,两人都在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那两个犯人有共同的敌人吗?也有的,给他们制造出这个困境的警方就是。
不得不说我们的心理有时候很“奇怪”的,同一个人,当他被划在了“自己人”的范畴,他的缺点可以变成闪光点,可信度、亲和度跟着直线上升;而当他成为对立的“别人”时,多半只能收获呵呵加白眼。对这个困境里的两个犯人来说,他们共同的大Boss明明是警方才对啊,这么一想,是不是会觉得对面那人突然变的可爱起来了?#当我们意识到了“他们”是谁时,也会更加明确“我们”是谁。
模仿可以增加信任
实验显示,当谈判者模仿他人的特殊习惯时(类似关系亲密的人平常的做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发现更多的共同利益、更加愿意满足互相的需求。
囚徒困境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的选择间摇摆不定。
当人们对个人利益的看重超过了集体利益时,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用出卖来换取无罪的可能;反之,两人都想着集体至上,那就没有这个困境的生存空间了,毕竟一起闭嘴就能双赢得到轻判+轻判的加法并不难算不是吗?
33IQ,在线思维训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