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日本刀的不仅仅是戚继光?浅谈明清时期的进口和仿制倭刀

日本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6世纪的古坟时代,这一时期的日本刀匠们根据从中国大陆流传而来的环首长刀为蓝本,结合日本本土的刀剑形制特点,形成了以蕨手刀为代表的日本上古刀型。隋唐时期,中国大陆盛行的短柄长刀——横刀被遣唐使团带回日本,在日本引发了一场刀剑革命,“唐样大刀”的直刀切刃型制和装具风格大行其道。成为日本上层贵族甚为喜爱的兵器,著名的圣德太子就热衷于身着隋唐士大夫的服饰,佩戴“唐样大刀”。

为适应骑兵作战需要,约公元11世纪初,利用日本的覆土冷却技术锻造,具有一定弧度的双手单刃弯刀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种刀型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武士刀已经相当接近了。至此,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倭刀才终于初步走出了中国大陆刀剑的阴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海外贸易极为兴盛的大宋王朝统治时期,型制别具一格的倭刀开始流入中国,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赋诗一首赞美这种来自东瀛的利刃,其中便有:“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的诗句。当然彼时的中国,倭刀还只是满足少数上层权贵和富人猎奇心理的奢侈商品。倭刀作为日本出口的大宗商品流入中国,还要等到明朝时期。

明人进口、仿制倭刀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贯穿其整个朝代。明朝初年战功赫赫的名将蓝玉,因为功高震主恃宠而骄,最后被明太祖以剥皮酷刑处死,而压死蓝玉这匹骆驼的稻草之一,就是锦衣卫在他的府上搜出了近万把倭刀。证明了在明太祖在位时期,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的倭刀数量相当可观。到了明成祖即位后,通过朝贡贸易流入中国的倭刀更是数量大增。

根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所提供的统计,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带剑刀还不过三千把, 第三次就升到九千九百六十把,第四次三万把,第五次七千余把,第六次竟达到三万七千余把!第七、第八次各为七千把,第十次是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二把。这只是所谓“国王附搭品”的数量,其中并不包括使臣“自进物”的数字。如加上“自进物”,仅十一次勘合船输入明朝的日本刀,估计不少于二十万把。

不仅进口、还有仿制。谈到明朝人仿制倭刀,许多历史爱好者就会联想到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目睹倭寇手里的武士刀锋锐难当,能轻易截断明军士兵的长枪和腰刀,于是痛定思痛仿制倭刀装备部队,借此与倭寇抗衡。虽然在平定倭寇作战期间戚继光确实有仿制倭刀之举,但仿造的却是大太刀、野太刀那样的重型双手长刀。同时,明人成批仿制倭刀的历史要比这早得多。

根据清代编撰的《续文献通考》第131卷《兵器》的记载,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廷设置“军器局”时,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剑名目中就有“倭滚刀”的记录。明武宗正德年间,由内廷宦官主管的“兵仗局”则制作了“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 而《明会典》中也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以上仿造倭刀的文字纪录,比戚继光的生年都要早多了。

倭腰刀是采用中式刀刀柄(为了适应明军士兵的握刀习惯)和装具,搭配日式刀条的混血腰刀,全长一般介于85cm—95cm之间,其中刀刃部分全长约65cm—80cm左右,刀身狭长而弯曲,刃尖锋锐,刀面或开血槽,或不开血槽。长柄倭滚刀则是借鉴了日本太刀型制仿制出来的一种双手长柄刀,全长多在130cm—160cm左右;由于这种倭滚刀多装备明朝御林军部队,所以被称为“御林军大刀”,这就是后世苗刀刀型的直接雏形。倭腰刀和长柄倭滚刀刀刃部位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区别于传统中式腰刀平造刀身的镐筋和横手,以保证刀身的强度。

在实战中,刀身较短的倭腰刀以其轻便、刀法易于上手的的优势,使用上比长柄倭滚刀更为普遍。关于明人仿制的倭腰刀与倭刀的区别,当代著名刀剑收藏家皇甫江先生在《慎言“戚家刀”- 戚继光与明代腰刀的发展》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倭式腰刀虽与倭刀关联深刻,但亦有相当区别,从锻造结构看,多为身软刃硬的嵌钢结构,异于倭刀外硬内软之包钢结构;从热处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铁无法淬火的原理,整体加热,不需似倭刀之敷土淬刃,工艺节俭,但效果相同;从柄茎的结合方式看,采用的是传统的尾铆固定法而非目钉固定法;从佩戴方法看,采用的是双箍环悬挂法而非腰带协插法。从外装看,是传统的中国刀装具而非日本刀装具。

部分存世至今,品相甚好的明代仿造倭刀,粗略擦拭、研磨后,仍可用肉眼观测到刀刃刃口附近犬牙交错,波幅均匀的锯齿形图案;这是采用 “马齿嵌钢法”锻造的刀刃,通过“马齿嵌钢法”工艺生产出来的刀身,可使刀剑刃部硬度大大增强的同时又不失柔韧度,真正做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今人修复的一口明末倭腰刀,总长:二尺八寸三(95)cm; 刃长:二尺二寸(74cm); 宽:3cm; 厚:0.6cm 研磨借鉴日本刀磨法,研磨后,镐地部分清晰明亮,近似于镜面;平地部分锻造细腻、纹理清晰;刃部夹钢,刃纹明显。装具按照明代风格配装,全装做阴刻缠枝宝相花纹饰,手工雕刻、线条柔和、生动细腻,整装做旧更显古韵。刀卡为铁鋄银,刀鞘按照传统明饰,披布披灰,刷黑大漆。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到了多血槽雁翎刀型大行其道的清代,仍然存在部分倭样腰刀。根据皇甫江先生在《中国刀剑》一书中的记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一口清初贝勒佩刀,刀条就是典型的明倭腰刀式样。不过随着热兵器的普及,这种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的腰刀,逐渐被各种粗制滥造的宽刃刀所取代,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何俊宏,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