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之道,自古至今仍是一生的学问,话如果说的好,可令人生事业及人脉关系起到很巧妙的助推作用,反之则自设阻碍!不同性格的人说话方式则不一样,某些人说话慢,需要数次斟酌过后才能说;而某些人说话极快,不经思考话就直道出去了。在当今现代社会中,假如说错话,或许只是把事情给办砸了;而在古时候,假如把话说错了,也许小命呜呼矣!说话既此般重要,那咱们学习下古人是如何说话的!
说话注意一:避讳
避讳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名字这词,在我们现代社会上指我们每个人的姓氏和名字,而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如:孔融,融为名,字为文举;孔融在当时社会中可以说是个有作为的人,也许其长辈给孔融取名的意义是“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所以古人命名做法比较重取义、重内涵,区分于男孩和女孩,也区分职业和性格。如果是男孩可能多会用些刚毅和威猛;如果是女孩,则可能多会用些贤淑、优美这类。如果是平民百姓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多读书,出人头地,想过好日子,则命名为富贵、志学、进财等比较多;如果是宦官之家,则仁、义、礼、智、信、融升、延寿等比较多。
古人虽说在名字上命名触及了一定的希望寄托,但也会避免一些字眼的,那也就是避讳。避讳一般是关于避帝皇、避长官、避圣贤、避长辈这四类。在封建时代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如果不稍加注意,则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
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生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暴君,非常荒淫无道,而且杀孽无数。他天生独眼,因此也避讳一些“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残缺的字眼。有次太医令程延配药时,苻生嫌人参太小了,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令苻生勃然大怒,命人挖了其双眼后枭首。
所以在古时候,特别是对于帝皇的避讳,古人是更加重视的。要是名字或事物涉及到避讳的,一般都会通过改字的方法来避讳。
说话注意二:需看对象,注其身份地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儒教始祖。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人有七十二人。特别有个弟子叫子贡的,其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子贡也是个善于雄辩,以言语闻名的人。孔子办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这四大科,而子贡是在言语科中的佼佼者,连孔子都自叹不如!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记载齐国大臣田常想在齐国造反,忌惮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调动军队打算讨伐鲁国。那时子贡请求前去齐国希望能阻止攻打鲁国计划。通过国内国外忧患之道,子贡说服了田常放弃攻打鲁国而和吴国交战,然后到吴国说服了吴王救鲁伐齐,但吴国又担忧伐齐的时候,越国乘虚而入,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王随吴伐齐。之后子贡来到晋国,说明吴军若战胜齐军必会加兵于晋国,要其做好战争准备。结果吴国出兵伐齐大胜后,晋国出兵又大败吴军,最后越军趁机伐吴,使得吴国在征战霸业中消失!可见子贡口才艺术之高超,止吴霸越,乱齐存鲁,五国历史均各有变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人非完人,子贡虽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有卓越表现,而且利口巧辞。但曾经也有段子贡说服不了的小故事。
《吕氏春秋》中有段这样记载:(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其大概意思是孔子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并跑去吃了别人的庄稼,农夫就把马牵走了。子贡请求前去说服农夫想把马牵回来。一向巧言善辩的子贡在农夫面前什么话都说了,就是不起作用;而有个刚刚跟孔子学习的粗俗之人,请求孔子让他去说服。之后他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然后农夫就很愉悦,对他说:“说话都像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所以说话也并不是能言善辩、满口大道的说就是好,因为每个倾听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子贡其一堆大道理,满口之乎者也,摆在一介农夫面前是无用于处的!在不同对象之间需相应的说话用语和思维,他人若懂了其中道理才可能纳取!
说话注意三:勿不分场合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中途也当过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朱元璋胸有大志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有一则民间故事是这样描述的,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一个原先和朱元璋特别好的长工( 当年朱元璋要饭饿的快不行的时候,其给过朱元璋大饼子救过他一命 ),见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这个长工于是想上京城找朱元璋求个官当。几经周转,长工终于得到面圣的机会了。朱元璋问他为何人,长工心想朱元璋一定是时间久了,想不起来了,所以就开始说以前的事情。于是说:“你小时候要饭挨饿时,我给过你玉米面饼子。还有那年农忙,我们给东家锄地,东家给我们送的中午饭是一罐子黄豆汤和大饼子,汤罐倒了,黄豆汤撒在地里,我们只好爬在垄沟里找黄豆粒吃。你忘了?”
朱元璋听了之后顿时大怒,气的面红脖子粗,于是命人将此长工拉出去斩了,转身拂袖而去。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消息传到家乡后,另一个跟朱元璋一起当长工的人知道后,心想这人不会说话,如果他去的话肯定能当个一官半职。于是他也来到京城,几经通报,来到大殿面圣。此长工一见到朱元璋就开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见他挺懂礼数,也问了句:“家乡人可好?”长工回答道:“托皇上的洪福,家乡甚好。尊敬的皇上,乡亲们让我转达对皇上敬意,祝皇上万寿无疆!万寿无疆!”长工见朱元璋微微有点喜悦后,又接着说:“皇上,想当年您带领我们奋战在家乡的田野上。有一次我们跟着您手持勾镰枪,骑着青龙马,砸了罐州城,跑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那真是一场硬仗啊,皇上您真是勇敢英明啊。那时我们就看出来,您一定能够平定天下,因为您从那时起就显现出真龙天子的威严,现在终于成为大明朝的开国明君。”朱元璋听了后龙颜大悦,于是就封赏了其县吏一职和赐黄金百两,并对家乡人免了赋税三年!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一个长工丢了命,一个长工受了奖赏。第一位长工虽说当年救了朱元璋一命,但毕竟朱元璋现为天子,特别是在他手下的众大臣面前揭其旧事,脸面威严何在,将来何以领导众大臣!其长工说话不分场合,丢了性命乃必然之事。
说话注意四:勿到处闲扯,不切实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方士喜欢到处闲扯说大话,他自称自己已活了几千年了,还见过女娲、神农等上古人物。有一天赵王因为从马上摔的伤不轻,医生说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下令杀方士,这时方士吓的连忙说道自己是吹牛的。但赵王却已不相信他了,最终就把方士杀了。
到处闲扯,不分事实的这类说话方式,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最后害的还是自己。特别是现在的职场上,有些喜欢到处说人闲话,谁知这些闲话有可能就已经传到他人耳朵了,这非常影响前途,这又何苦呢!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
说话注意五: 勿不留余地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乃孔子的后人。孔融让梨,众所周知,可这么一位才干之人也因为说话问题遭致了灭门之灾!
孔融本是曹操的老朋友,被曹操爱才请到京师任职的。孔融在朝时比较喜欢评论时政,言辞也是十分激烈的。他曾嘲讽曹丕纳甄氏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也嘲曹操征战乌恒乃兴师动众和嘲其禁酒令等等。孔融因曹操而就职,不但没有跟曹操站在一队,反而处处讽刺挖苦曹操,这让曹操心生怨恨,加上御史大夫郗虑诬陷孔融,其任北海太守时有不臣之心,曹操借机发挥从而导致满门抄斩!
数经古代历史,对于一些语言上的事情,感唐太宗李世民性子容纳度高,可再好的性子也会有经受不住发怒的时候!魏征是出了名的谏大夫,经常多次直谏,不留余地在朝与唐太宗争个是非,这十分冒犯了皇帝的尊严!有一天,唐太宗退朝回宫,余怒未息,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后幸好有长孙皇后劝唐太宗才转怒为喜!再贤明的皇帝也是人,如果魏征服务的不是唐太宗而是像纣王一样的昏君呢?可想而知,对于说话无论对象是谁,不要太得寸进尺,留有余地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浮躁之气也较严重!若想有所前途,不单是行动上做好了,话也需说好,那么就比较完备了!可从古人之说话得到经验,话说好了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陈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