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与赵构面临相似的问题,但为何没有向赵构一样议和或者迁都?

南宋与金对峙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两个名为“大金”的政权,分别是两宋时期在北方兴起的金朝和明朝弄起在北方兴起的“后金”。这两个政权虽然相隔数百年,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曾经大举南下,对当时的中原王朝造成巨大威胁。金朝曾经发动靖康之变灭亡了北宋,后金入关之后统一了全国。但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却支撑了150年,而明朝灭亡后仅仅存在了十几年。那么,明朝后期为何没有向宋朝学习,进行议和或者迁都呢?

议和计划

明朝版图

其实,明朝崇祯皇帝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曾经有过议和的计划,并且付诸行动。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洪承畴和祖大寿先后向清朝(后金已于1636年改称大清)投降,五月张献忠攻克庐州,七月开封告急。此时,崇祯皇帝与兵部尚书陈新甲进行秘密商议,决定派使者前往辽东,与清军议和。

计划流产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当时的清朝虽然有囊括四海之志,但对自己的实力也很清楚,他们根本就没有与大明进行决战的能力,现在不如答应议和,一方面能够巩固自己对辽东的统治,一方面可以休养生息,准备最终的决战。于是,明清双方对于这次议和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就等最终拍板了。可惜一次极为巧合的事件(国史君(国史通论)在《明朝不是亡于内忧外患,而是亡于正直的士大夫阶级!》一文中有过详述),让这个密谋传入了第三个人以及第一百个人的耳朵中,朝廷百官立即就炸了锅,义正言辞地反对议和计划。最终,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士大夫阶级赢得了胜利,崇祯被迫放弃议和。

迁都计划

努尔哈赤画像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左中允李明睿曾经给崇祯上书,请求尽快放弃北京南迁,当时的崇祯也早就有了迁都的计划,但依然是碍于士大夫的反对,他对李明睿说:“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而李明睿回答:“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意思很明确,大臣反对是大臣的事,而天子应该有自己的决断!在三月初四,崇祯正式在朝堂上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而朝臣的回答是:“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最终,崇祯还是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清军入关后的形势

与南宋相比,宋朝是亡国之后,由“漏网之鱼”康王赵构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并且在张俊的建议下南渡长江,另起炉灶;而明朝此前并未遭受亡国之痛,所以迁都、议和之事的确难以实行。但明朝灭亡的内在原因,一方面是士大夫误国,一方面则是崇祯的犹豫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