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与摩拜的共享单车老大、老二之争,让原本第三位的酷骑单车丢了性命,退押金的队伍在总部下面排起了长龙,CEO单方面通知被罢免。这似乎有点王老吉、加多宝之争,胜利果实却是,和其正20亿的市场。这是个杀死你,与你无关的时代。到底是谁动了,谁的奶酪,你能怨谁呢,自己跑的慢只能被洗牌。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典型的领跑的累死了跟跑的。
如果说传统行业还有个英雄排座次108将,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倒也欣欣向荣。那互联网行业只能是数一数二,加之资本的助力使得行业竞争速度倍加倍的释放出来。两强对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第三名很难在夹缝中存活。ofo与摩拜占据了共享单车95%的市场份额,酷骑单车早晚也是死,只是现在死的比较难看、不堪而已。共享单车市场之战、用户之争已经接近尾声,最后只剩下资本与利益博弈。
而共享充电宝首家企业,乐电宣布退出。似乎也昭示着共享充电行业在收紧风口,大的玩家也只剩下3-5家。Hi电花样裁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星夜去赶考,有人辞官归故里,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小电,产品做的稀松,怪兽,背靠小米,成本极具优势,街电,凭借小柜机与服务商策略目前在点位数量和消费者认知上都有一定优势,来电,靠大柜机锁定高势能场景,真需求与伪命题,伴随着这个行业的始终。
有人这样算账,全国手机用户保有量已经超过10亿台,一天产生一亿租借,每单的平均金额哪怕是1块,也能够支撑千亿级的市场。朋友也给我讲了自己的经历:老孙在杭州借了某品牌充电宝,借的很痛快、还的很痛苦,索性99元买了下来。这玩意,给小心,下次一定自带充电宝(一次,吃饭时老孙说)。
资本看的是行业空间想象力,企业应该思考的是运营效率,而不是怎么继续忽悠资本入局,拉人下水。大柜机、小柜机、桌面宝,看似是产品形态之争,背后其实是企业产品定义与研发能力之争。别忘了有些企业现在可是官司缠身,云充吧就是前车之鉴,这点街电的陈欧应该是最清楚不过的了。
成本与速度博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点位多是最大的优势,前提是回收周期。同样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产品成本却相差万千。大柜机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代理商考虑自身利益,多是虎头蛇尾,小柜机成本低,回收周期短,服务商撒鸭子铺,挣的是进店费,运用效率差,整体沉默点位近乎半数。
说到底是原点渠道选择过程中,急功近利,萝卜快了不洗泥。小柜机占了成本的大便宜,但也因为这个便宜,给自己后期运用挖了大坑。大柜机看似高大上,回收周期让代理商望而却步。投资50万半年600万的招商话术,听起来很美,然并卵。
品牌认知度低,打的糊涂仗。再来看品类,消费者整体认知处于:有品类认知而无品牌认知的空窗期,即使消费用了某家的充电宝服务,也说不清什么品牌,通常是啊,这个还有品牌吗。这时候作为第一个进入这个空窗的品牌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各家充电宝企业在品牌的输出上似乎还没有整体的品牌意识。
你的顾客心智中的份额,最终会变成你在市场上的份额。认知中的领导者,最终也会是这个市场中的领导者。这是现代商业的规则,ofo与摩拜之争为共享充电宝行业打了个样,只是我们都太自我,而忘了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