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礼终于举行了,屠呦呦先生身着紫色套裙接受奖项,气场杠杠的,有图为证。
一路走来,她是如何从一位普通的医药研究者成长为一名“抗疟斗士”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快和知力君一同走进屠教授当年的抗疟岁月吧!
青蒿素如何被发现
1965年美越两国在越南的热带雨林开战,当双方激战之时,却遇上了疟疾大流行。双方官兵躲得过枪林弹雨,但逃不过疟原虫的追击,一旦染上疟疾即使没丧命也无力打仗了。
20世纪40年代有喹啉类的药尚可治疗疟疾。后来,疟原虫对此类药产生了抗药性,不管用了。因此,科学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药抗击疟疾。
1. 屠呦呦进入“523办公室”
1969年1月21日,经当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仁和副院长(徐自1967年开始负责中医研究院“523”针灸抗疟任务)的推荐,全国“523”办公室白冰秋、张剑方二位正、副主任来到中医科学院,由高合年、章国镇等领导接待。全国“523”办公室谈到“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但未解决问题,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方、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中医科学院与中药所的领导还从到访人员口中得知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抗疟药研究的情况。院所领导当即表示“我们不能推辞,当尽最大努力承担。”旋即命屠呦呦为科研组长,负责全面工作。
屠呦呦得知是毛主席、周总理下达的任务,十分激动,特别感谢党的信任。任务重大,她决定竭尽全力工作。“523办公室”分配给她的任务一是寻找抗疟疾新药,二是研究去掉常山碱的毒性。她开始夜以继日地从历代医籍本草的方剂中、从各地的地方药志中、从访问的老医生那里,收集了2000多个治疗疟疾的方剂,又从中精选了600多个验方,编辑成了《疟疾治疗验方集》送交给了“523办公室”。
后来,屠呦呦被调到海南疟疾高发区工作,眼见一位年轻患者病情发作得很严重,她便在显微镜下观察了患者的一滴血,上面密密麻麻竟全是疟原虫,这样的患者很难存活。一想到越南军民、援越中国军人、世界疟疾高发区的人要怎么活!便激发了她加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激情。
2. 沙里淘金,曙光初现
屠呦呦决心很大,干劲十足。她想:“既然历代医书记载青蒿截疟有效,为什么鼠疟试验不成功?看来,还得在青蒿上下功夫。”于是,她又埋头重读了大量的古代医书,看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可治久疟……”这猛然启发了她,她思索着:浸泡,绞汁?为何不用水煎煮?是怕煎煮青蒿破坏了有效成分?这句话使她恍然大悟。她再次处理青蒿时,就改用乙醚冷渍法,不会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
随后,她用此法提取的青蒿样品再给染有疟疾的小鼠做治疗试验,结果发现鼠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这证明,低温制备青蒿提取物是一大关键,这令屠呦呦兴奋不已。她的科研小组接连不断地做着鼠疟实验,自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算起,当她提取到191号青蒿药物样品(共计做了191次实验的样品)时,出现了惊人的实验结果:100%地抑制了鼠疟的疟原虫。这一结果使屠呦呦和科研小组人员高兴万分。屠呦呦想既然能100%杀死鼠疟的疟原虫,也一定能杀死人疟的疟原虫。
屠呦呦在反复实验后,又发现青蒿提取液有酸性和碱性之分,酸性部分有毒且疗效也不好,中性部分才是抗疟最有效的。随后,屠呦呦又改用猴子做实验,也都取得了和鼠疟实验相同的结果。
3. 呦呦亲身试药毒
1972年,抗疟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屠呦呦参会并报告了实验结果,与会代表们都十分高兴,要求她尽快将药品应用于临床,治疗人疟。她满怀信心回到北京,却莫名地遭遇了实验室失火,许多仪器设备都烧坏了。
屠教授为了确证提取物的安全性,便向对方提出“以身试药毒”的请求。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同时要求她谨慎,注意身体健康。研究组的两位同志在她的感召下,也做起了自身测毒试验,结果显示药品安全无误。相关领导们遂同意新药应用于临床。
1973年11月2日,屠呦呦在召开的“疟疾防冶药物研究专业会议”上,汇报了青蒿抗疟研究的有关情况,会后将这种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的抗疟新药虽然研制成功,但她没有停止工作,仍在进一步研究抗疟药。1973年,屠呦呦及科研组发明了青蒿素的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双氢青蒿素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获得批准,这使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提高了10倍,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
摘取诺贝尔奖桂冠
中国医药科学工作者从祖国的医药宝库中,挖掘出了抗疟良药,而且是全新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和创造。
1981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在北京举办的抗疟科研工作第四次会议上,屠呦呦作了青蒿素化学研究的学术报告,这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反响。
由于青蒿素在非洲治疗疟疾的神奇效果,它因此也被誉为“东方神药”。欧美疟药研究科研机构还声称: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抗疟药研究是最头疼的问题,但中国人用一种普通的小草就解决了。
后来,美国科学家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还特意来中国调查了青蒿素的科研历史。据他们介绍称,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屠呦呦最先把青蒿素研究带到“523”项目组;二是屠呦呦最先证实青蒿素有100%的抗疟抑制力;三是屠呦呦最先对青蒿素进行临床试验。美国的“拉斯克奖”评委们对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非常崇敬,他们这样评价屠呦呦:“人类药学史上像青蒿素这种缓解了数亿人的疼痛和压力,挽救了上百个国家数百万患者生命的科学发现,并不常见。”
后来,也是在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的鼎力推荐下,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美国的“拉斯克奖”,以及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的获奖亦能看出“诺贝尔奖”只颁给第一个科学发现者,这表明科研中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出中医药宝库中蕴藏着无数治疗疑难病的珍贵药品,正等着有心的科学家去发掘和钻研。试看青蒿本是草变成青蒿素就是宝,当它汲取了中医药精华又运用了现代科学,两者一结合就产生了原创成果。但是科研路没有坦途,惟有攀登时不畏艰险才能到达顶点。
屠教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多年来自然科学“零诺奖”的突破。“诺贝尔奖”只颁给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和促进社会前进的人。如盘尼西林的发现是第一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亦如是!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12月刊《看青蒿素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作者:张树庸,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