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杰出的手表公司在队伍中必定有一支出色的制表匠、设计师、工程师、开发人员、市场专家和管理人员等队伍。
但是,在钟表业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集上诉所有身份于一身:他的名字是亚伯拉罕·路易·宝玑,他留下的遗产是无与伦比的野心、信心、企业家思维和对技艺的独特见解。
而老邓构想是分三个章节,让表友们近距离看看宝玑品牌辉煌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以及你想知道的有关这个品牌的所有重要细节。
如果要写一本关于宝玑的书很容易写出一本动辄几百页的来——但是参加这场盛宴恐怕已晚,已经有许多关于其令人敬畏的作品发表。
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已经积累的历史知识搬到这篇文章,未免有点不负责任,但是——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我们将覆盖所有具有历史意义成就和发明,以及自1999年Swatch集团兴起的复兴活动起又做了点什么。
亚伯拉罕·路易·宝玑于1747年出生在纳沙泰尔(Neuch?tel),这个小镇现在都享誉瑞士钟表业。在他青少年时期,就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凡尔赛,后来到巴黎开始其制表学徒生涯。
1775年,在其28岁时,他在巴黎西奈岛Ile de la Cité创办了他的第一个作坊——距离久负盛名的卢浮宫和芳登广场就一步之遥——得到约瑟夫-弗朗索瓦?玛利(Joseph-Fran?ois Marie)修道院院长的支持,他不但帮助这个年轻的制表人用自己的名字开启制表生涯而且帮助其接近法兰西宫廷。尽管法国的贵族很快就开始支持这位年轻的制表人和企业家,但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宝玑不得不离开巴黎,直到数年后的1795年才回到那里。
崭露头角的天才。1780年,也就是拥有自己作坊仅5年后,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自动上链机芯。没错,现代自动表的基础就是通过宝玑的发明打下的。
他的目标是打造一块不需要任何钥匙上旋(因为那时通过表冠给机芯上旋都还不现实),而是自己给主簧上旋的怀表。他的“自动表”机芯配的摆轮可以响应佩戴者手持表时的姿势以及走路时的移动。
通过摆轮弹簧,每次移动后都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推动两个转动的发条盒并且在弹簧完全释放后停止。当然,这并不等同现在的双向上链结构,而应该理解为锤子一样的重金属加工而成的结构。
第一块配有自动机芯的宝玑表,在1780年售给了奥尔良公爵,从18世纪80年代起,他的“自动上链表”让他在凡尔赛宫庭乃至整个欧洲都名声大噪,而且亚伯拉罕·路易·宝玑从1787年到1823年间制作并售出了60多个样式,老邓猜想在1780年和1787年间也售出了20到30款(他早期7年的文件资料相当匮乏)。
顺着时间的印记,1780年前几乎所有三问报时表都以响铃为主,而三年后三问表又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革,音簧成了报时装置的主流。
首批一问报时表问世近一个世纪后,宝玑对于改进打簧声音和音乐机制的有效性这个想法相当着迷。1783年见证了他的研究和试验的成效,他创造了第一块打簧报时表,报时不是通过响铃而是通过音簧。
他起初的设计基于一个直线结构交叉安装在背夹板上,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采用围绕机芯的盘曲形弹簧,实现更长和更响的报时声音。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报时表的厚度大大降低了,同时音符也更加和谐和低调。
宝玑(品牌)称之为“一项非常杰出的发明并且为多数当时的制表人立刻采用。宝玑还发明了多种打簧表的打簧机制,或者是表盘面机芯装置,也就是著名的刻种、半刻种和分钟报时。”
在其生涯早期,亚伯拉罕·路易·宝玑就开始改善他的格状饰纹雕刻表盘,这便是我们今天喜爱称作宝玑针和宝玑数标的基调,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其设计的易读性和辨识度。
高雅的盘旋形阿拉伯数字(偏好米色珐琅上的蓝色)和理想尺寸的末端带小圆圈的分针和时针,搭配高度雕刻的表盘,辨识度极高,而且造就了完全超越时代的美感,直到今天仍被广泛使用,通常是基本不做改变。
老邓说表:听到了三问报时打簧,看过了改进的易读性,貌似18世纪晚期的机械表各方面都很成熟——但是我们知道现实不是如此。因此,关于宝玑在1790后的发力,将在下一篇稿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