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第一天,车业杂谈即被朋友圈的一条消息所震惊,奇瑞汽车或将被某私企整体收购。在车业杂谈的印象中,奇瑞汽车曾是汽车自主品牌旗帜的车企,尽管如今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如今汽车产业热点不断的市场环境下,应不至于被整体收购,传闻可信吗?这是车业杂谈的第一反应。果然,消息出来不久后,奇瑞汽车官方就否认了这一传闻,表示完全没有“整体打包出售”的计划。
但为什么会有关于奇瑞汽车这样的传闻出现呢?所谓无风不起浪,这或与奇瑞汽车近年来一直在谋求资本运作有些许关联。查看奇瑞汽车近年来的经营状况,截至2016年6月末,奇瑞公司(合并)资产总额724.64亿元,负债总额542.9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4.93%;2013-2015年,奇瑞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4.35%、74.46%、74.76%。此外,近年来奇瑞汽车也一直在谋求上市,期待以社会资源缓解资金压力。多种迹象表明,奇瑞汽车在谋求向上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非常渴求。同时,自新能源、智能化被纳入国家战略之后,汽车产业就被全业界看成是一块充满机会的蛋糕,资本向来是追逐预期与利润的,所以近年来汽车产业中的造车新势力频起。正所谓一方有求,一方看好,风波就此不断;有关奇瑞汽车的此番传闻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自上月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正式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后,股市新能源板块就已吸引了众多资金的流入;加上与车联网极度相关的5G利好,社会资本向汽车相关产业的流动也已较为明显,可谓十分躁动。大量资本的青睐下,车企该如何自处?
汽车产业向来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价值链绵长的产业,其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其也有自身的产业发展规律,以长期技术积累为基础、以好产品为基础来满足消费需求、取悦消费者,是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尚无短平快的成功先例。车业杂谈认为,在当前广受政策利好的汽车产业环境下,车企不应被躁动的资本左右,脚踏实地造好车才是关键。
新能源、智能化大势所趋,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关键,其形成产业规模化应需时日。
资本看重预期,但在资金成本的压力下,同样要看收益。对车企而言,无规模便无好业绩;对资本而言,若无业绩收益便有风险。目前来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汽车,可能都不具备产业规模化的条件。
以新能源车为例,若希望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新能源车,那理应让消费者认为购买、使用新能源车和购买、使用传统燃油车是一样的成本、一样的方便,甚至更好。但事实上,如若没有政策利好,无论是售价,还是使用便利性(续航、充电),如今新能源车的用户体验都不及传统燃油车,何来产业快速规模化?
再以智能汽车为例,其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汽车,也即是会根本改变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如今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ADAS的功能已量产,其部分功能如在线导航、主动刹车等的确有其不错的体验,但从实际体验来看,其他一些会增加购车成本的功能却并没有切实的使用场景,其用户体验也并不完美。车业杂谈认为,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但凡改变用车习惯的新功能,必然要能提供超越现有用车习惯的用户体验才行,且需要根本打消消费者对新功能的安全、便捷、舒适等的忧虑。单纯的新奇之物,不足以支撑规模化,智能化亦不例外。
因此,尽管新能源、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形成产业规模化应需时日。对车企而言,相较于提升新事物的规模,聚焦提升用户体验、造好车才是关键。而显然,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还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汽车领域的通信、地图、传感器、算法等。
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平缓期,在资本推动下,并购重组兴起,车企更应脚踏实地提升价值。
自今年以来,国内汽车产业正式步入发展平缓期,车企单纯地扩大规模正面临挑战,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迎来结构化升级,一些新的高端品牌、高端车型正在诞生。同时,汽车市场容量增长出现瓶颈,竞争必然加强,一些车企、品牌或将面临优胜劣汰,在资本推动下,并购重组或将兴起。事实上,目前汽车产业已出现苗头。
车业杂谈认为,在此市场环境下,意味着车企更应脚踏实地造车,走精品化路线,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之前,尽力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而不是被躁动的资本左右。
关于奇瑞汽车后续的变化,车业杂谈将会持续关注。国内汽车市场正迎来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套用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