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那些黑得不透光的地方。通常,在极端黑暗的环境中,人们只能依靠触摸周围的环境或借助手电来辨别方向。但有些人却拥有异于常人的视觉体验——在黑咕隆咚的环境里,虽然看不清近在跟前的人,却能看见自己在眼前摇晃的手。难不成是眼睛花了?还是发生了灵异事件?
穿透黑暗的“特异功能”
可别觉得他们是在故弄玄虚。近期,美国范德堡大学及罗彻斯特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发现,有人还真有这样的本事。那么,这种“特异功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他们把129名志愿者完全置于黑暗的环境中,并让他们描述自己的视觉感受。在前几项实验中,志愿者需要佩戴100%遮光的眼罩,然后在眼前挥舞自己的手掌。结果,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称,他们能够看见自己手掌摆动的幅度。而后,研究人员又在每一位志愿者眼前挥舞手掌,此时,所有人都表示他们什么都看不见了。
看来,问题并非出在能够“穿透”黑夜的超群视觉上。那么,这一小部分特殊的志愿者究竟是哪里异于常人呢?
研究人员猜测,这种视力的“错觉”或许与大脑有关——由于不同的脑区之间存在连通性,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小部分能在暗夜里“看见”自己手掌摆动的志愿者,其脑区之间的连通或许与大多数人有所不同。
大脑的通感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研究人员进行了另一项调查。他们收集了许多具有“共感觉”的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了上述“蒙眼”实验。结果发现,他们不仅能“看见”自己的手掌,而且比起之前的被测者,他们的视觉体验也更加笃定且强烈。
看来,夜视手掌的“特异功能”与通感或多或少还真有些关系。那么,这些感觉又是如何串线进而“纠葛”到一起的呢?
一般来说,当遇到某个事物时,人们会立刻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产生对应的某种感觉。比如,当看到海时,人们会将这个信息传送给视觉区,并在与之联合的区域辨别出其整体影像(颜色、形状、大小等)后,再将这个信息传递至记忆入口的侧头叶上,并搜寻这个信息是何种称呼,比如搜寻到“海”。此时,这个信息也同时会传递给边缘系统,而大脑皮层也会帮忙抑制边缘系统的活动,避免感觉发生混乱出错。
而对于有“共感觉”的人来说,其边缘系统的作用相比之下欠活跃,在此区域混合了多种感觉。所以,当一个信息输入时,他们也很容易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感觉。
学者猜测,那些看见手掌的“夜视者”正是这种情况。
大脑偏爱“熟悉”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研究者进行了最后一项实验。
他们让志愿者们戴上眼球追踪装置,并重新观察他们的视觉体验。结果显示,越是表明自己“看”得清楚确切的志愿者,其眼球移动得也越平滑顺利。也就是说,他们的眼球在夜视的环境中毫不费力,其效果就好像在明亮的光线下目睹近在眼前的目标运动。而实际上,他们什么都没看到,只是对于手掌的感觉和期待,让他们以为自己“看见”了。所以,真正看见手掌运动的并非眼睛,而是大脑。
结合以上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认为,不同脑区和感官之间连通性越高的人,其身体的意识和感觉也更强烈。这个结果同时也告诉人们,“视线”其实是由大脑决定的,而非你的眼睛。不管“映入眼帘”的景色如何,最终决定“采纳”与否的,还是大脑。而对于视觉信息的选择,大脑也比较认生,它总喜欢呈现那些熟悉的或可预见的模式——比如,黑夜里自己挥舞的手掌、一张熟悉的脸庞。
大脑“看见”光
在另外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也证实了,不需要眼睛,大脑也能“看见”——这次看见的是光。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对视觉正常的被测者进行实验之外,还邀请了三位盲人志愿者参加。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蒙住了志愿者(视觉正常)的眼睛,随机打开或关闭一束光线,并询问志愿者光线是否存在。结果显示,他们回答的正确率颇高——尽管他们确认自己眼前的确是漆黑一片。
而在盲人志愿者中,其实验结果与视觉正常的被测者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在脱离“视觉”的情况下,他们对光的感知是一样的。
随后,研究人员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对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在接受了几十秒的短暂光线照射后,被测者大脑中与警觉和执行力相关的区域就变得活跃了。可见,是大脑和身体产生的细微变化让他们感受到光的存在,这就是通感在发挥作用。
听觉来帮忙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会对大脑“感光”产生影响吗?带着这个疑问,研究人员进行了另一项测试。通常,在看不见光的情况下,人们的听觉会变得比较敏锐,学者决定就此下手——对志愿者进行光照同时给予听觉刺激。结果,仅仅只进行了2秒的光照,志愿者的脑部活动就发生了与先前一样的变化。
研究人员猜测,是声音的刺激促进了大脑感觉加工的速度和程度,这同样是大脑的通感在发挥作用——听觉加入了视觉的阵营。正因如此,人们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感受到光线带给大脑和身体的刺激和变化。
可见,在视觉“缺席”的情况下,人们也完全可以利用大脑“看见”光。研究人员认为,大脑这种“非可视”感光功能或许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大脑的许多功能,包括睡眠质量、提高敏感性以及对危险环境的检测等等。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5年第12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