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北汉曾联合辽兵,两度进攻后周,不但不取胜,反而被后周世宗柴荣乘胜围困太原长达一个多月。

使得刘旻心力憔悴,后周兵一退,就逝世了,年仅四十三岁,其子刘钧即位,奉辽帝为父皇帝。

刘钧继位后,立即向辽国借兵再次进攻后周,想报高平之仇。

谁知再次大败,刘钧自知以北汉的国力是难以战胜后周的,干脆罢兵治理内政。他礼贤下士,与民休息,使北汉政权暂时得到喘息。

后周这边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是自己的“父皇”辽帝又来“挑事”了,说白了就是见不得你好,竟为一些小事,派使者斥责刘钧多次违背他的意愿。

刘钧不得不卑恭请罪,说:“父亲要替儿子隐丑,望父王赦免儿子之罪。”

辽帝哪里管你那么多,就是不肯原谅,刘钧只好又几次派使者赴辽谢罪,谁知这些使者都被扣留了。

这让刘钧寝食难安,他自知自己势单力弱,好不容易认个“父皇”,才坐稳了这个小江山,而现在“父皇”却屡屡为难自己,这不是将北汉往火坑里推吗?但他却又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就忧出心病来,不久就在太原死掉了。

他的养子刘继恩即位,但仅仅两个月后就被侯霸荣杀死了,于是,刘钧的另一个刘继元当上北汉皇帝,政局才算稳定下来。

但在此期间,不管是后周,还是后来的北宋,好像就是看中北汉混乱的政局,不断出兵进攻北汉。

这时的辽国,尽管对北汉有一百个意见,也得放在一边,不得不出兵增援,北汉这才缓过一口气来。  

北汉地处河东十二州,在盛唐时,这里一共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但随着频繁的战事不断发生,兵役繁重,北汉政府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为兵。此外,还滥征赋税用来向辽国进贡,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敛,大多逃亡了。到北汉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仅仅是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统一中国,和赵普一起参考后周北部郎中王朴所献“平边策”,并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战略方针。

准备首先吞并南方各割据政权,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辽国,消灭北汉。

但北汉依仗辽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

宋太祖虽然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但在平定南方各国的过程中,因北汉比较弱小,且处于战略要地河东,为阻遏其来袭,宋军常对北汉以攻为守,先后发动多次进攻,企图相机进取。  

早在宋乾德元年(963)七月,赵匡胤在平定荆湖谋伐后蜀之际,就曾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进入北汉边地。

北汉向辽乞援,欲予宋以反击。

王全斌等则乘辽尚未发兵,夺占北汉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并攻打辽(今山西左权县)、石(今山西离石县)二州。次年正月,宋军又来进攻辽、石等州,辽州刺史杜延韬降宋,北汉再次向辽告急。

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驰援,将宋军击退。  

公元968年(宋开宝元年),大宋政府平定后蜀后,趁北汉国主刘钧刚死人心未定,突然转兵大举进攻北汉。

赵匡胤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昭、建武节度使赵赞等各率所部,分别自潞(今山西长治市)、晋(今山西临汾市)二州进攻太原。

同年九月,北汉内部发生动乱,供奉官侯霸荣杀死北汉新主薛继恩,司空郭元为又杀死候霸荣,迎立太原尹刘继元为国主。

刘继元见宋军已入其境,急忙向辽请援,同时命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等领兵扼守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来抗拒宋军。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十月,平定南唐后,赵匡胤再次率军北伐,并准备收复燕云。

次年八月,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军马云集太原城下,与北汉军和来援的辽军展开激战。

不料,这时赵匡胤死去,赵光义继位,因为要举行国丧,北伐的宋军全部撤回。   

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决意继续攻北汉,并制定了肃清外围,先阻辽援,后取太原的方略。还进一步加紧整训军队,命邻近北汉的晋、潞(今山西临汾、长治)、邢、镇、冀等州,修造兵器及攻城器具,转运粮草,积极作攻战准备。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再次进军北汉,并采取攻城阻援的作战方式。

四月中旬,宋军攻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区,并以数十万大军围攻太原。

致书招降北汉主刘继元被拒绝后,赵光义亲自到城西督诸将攻城。

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刘继元不得不出城投降。

宋太宗命刘保勋主持太原政务,封刘继元为右上将军、彭城郡公。同时考虑太原城坚难克,为根除割据之患,将太原城毁掉。  

至此,北宋统一战争告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北宋统一中国的大业,华夏再次出现大一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