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前的今天,为辛亥革命打下基础的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病逝
【少年秀才探花郎】
1837年9月2日,张之洞生于贵州,今河北南皮人。7岁时,父亲任兴义府(今贵州省兴义市)知府,随同前往。13岁,回河北原籍,考取秀才。15岁,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
此后帮父亲办理军务,结婚生子,不久又父亲去世,为之守丧。直到11年后,26岁的张之洞才考取进士,获第三名探花。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1866年(29岁)后,他曾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乡试副考官、四川学政等职务。
(张之洞的朝考卷)
【出入总理衙门的清流派】
1879年(42岁),俄国侵占新疆伊犁,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张之洞上折,分析条约有十不可许,坚持要求治签约人崇厚的罪。上折后被慈禧、慈安太后召见,特许进入总理衙门。
他同张佩纶、陈宝琛等,频繁起草奏折,提出了筹兵筹饷、筹防边备的积极建议。他们拥戴军机大臣、大学士李鸿藻为领袖,号为清流派。1881年,张之洞擢升内阁学士,任山西巡抚。
(张之洞送给日本人犬养毅的书法)
【打赢中法战争的两广总督】
1884年(47岁),中法战争时,张之洞主战,被调任两广总督。他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取得对外战争的难得的一次胜利。
1886年(49岁),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
【成为洋务派的湖广总督】
1889年(52岁),张之洞建议修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于是,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到武汉后,在英国、德国的支持下,张之洞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
他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划定武汉三镇,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1893年建成的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张之洞俯瞰汉阳铁厂)
【支持和反对维新派】
1894年(57岁),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战败后,张之洞上折,希望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捐5000两支持康有为组织强学会。他与帝师翁同龢成了强学会的两大支柱,当时有“内有常熟(翁同龢),外有南皮(张之洞)”之称。
1896年(59岁),回武昌任湖广总督。他虽然大力支持维新派,但又反对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孔子改制说、民权思想等。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中国传统,与维新派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戊戌政变后,张之洞以先著有《劝学篇》,得以避难。
【不对联军开战的东南自保】
1900年(63岁),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与刘坤一、李鸿章等实行东南自保,不理会慈禧太后对联军开战的命令,并镇压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康有为“保皇派”与孙中山革命派合作的产物)。
1902年,张之洞再度署理两江总督,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强调办学首重师范,为南京大学的前身。1903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1906年,湖北新军改编为陆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
【临终力保袁世凯】
1907年(70岁),清廷把当时地方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授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位。张之洞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
1909年10月4日(72岁),在北京白米斜街寓所去世,谥文襄。
【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是清流派重要成员,试图改革中国而又不动政制。他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改良派持有不同主张,镇压革命党。
另一方面,他又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推动清朝军工改革,因此在清亡后被遗老们视为清朝灭亡的“祸首”。他在湖北的建树是为日后辛亥革命的基础。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时睡觉,晚上十时起床办公,家中卧室常有十几只猫。张之洞为官清廉,家族只有薄田若干,至死亦不增一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