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前的今天,结束鸦片战争,敲开中国大门的短命总督璞鼎查出生
(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璞鼎查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香港译作砵甸乍,1789年10月3日-1856年3月18日),英国军人及殖民地官员。1841年4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接替义律为全权代表,打败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璞鼎查爵士被称为“开埠港督”,他的任期仅持续了一年,是二十八任总督中任期最短的总督。他因不准英商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走私鸦片,而受到孤立,黯然离开香港。
【36年的印度生涯】
1789年10月3日,璞鼎查生于爱尔兰。璞鼎查早年就读于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后来因为家庭陷入财政拮据而中途缀学,从而前往东方寻找发展机会。1804年(15岁),璞鼎查抵达印度并参军,1806年加入了东印度公司。1809年,以中尉身份在马拉他(Mahratta)参与战事。
1820年(31岁)起,璞鼎查被委任为印度地方的行政官长达20年。后因健康原因回国休养,并于1840年4月27日(51岁)被册立为从男爵。
【打开中国大门的南京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和英方代表义律私拟《穿鼻草约》。然而,草约送到伦敦后,外务大臣认为《穿鼻草约》过于宽松,英方得益太小,责斥义律办事不力,予以撤换,并改派璞鼎查接任。
璞鼎查接任香港的行政官、驻华商务总监及英方全权代表后,在1841年8月抵华,并随即出兵,先后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和宁波等地,并打败了“扬威将军”的还击。随后,英军进入长江口,攻克吴淞、宝山和上海,至1842年7月又占领镇江,同年8月兵临南京城下。
璞鼎查与清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议约四次后,1842年8月29日(53岁),与清廷代表耆英等人在英舰HMS皋华丽号(HMS Cornwallis)上签订《南京条约》,正式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
【与“挚友”耆英的友好交往】
清朝的签约代表耆英在签订《南京条约》时,与璞鼎查建立友谊。有一次,耆英看到璞鼎查的全家福时,对其儿子大为赞赏,表示希望收为养子。璞鼎查同意下来,并将儿子改名为腓特烈·耆英·璞鼎查。两人互换礼物,耆英赠送了金手镯,而璞鼎查则回赠了一柄宝剑和腰带一条。自此,耆英常在信中以“挚友”称呼璞鼎查。
鸦片战争结束后,璞鼎查以战时英国人流落台湾被杀为由,要求已改任两江总督的耆英代为“伸冤”。清廷派伊里布到广州交涉,但不久伊里布病故,璞鼎查扬言率舰北上。清廷只好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继续谈判。
耆英到香港完成《南京条约》换约外,双方在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又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与耆英无关,用来表彰老人的杖国耆英匾)
【任期最短的第一任香港总督】
《南京条约》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42年10月27日,璞鼎查在香港发出告示:“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尊重华人习惯”。
1843年4月5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布《英皇制诰》,正式任命璞鼎查为香港首任总督。12月2日,向璞鼎查颁赠GCB勋衔。
璞鼎查上任总督后,由于驻港军官不满璞鼎查干预军务,英国商人又不满他严守《南京条约》,不准英商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走私鸦片。结果璞鼎查备受孤立,终在1844年5月7日卸任总督一职,返回英国,成为任期最短的港督。
【每年1500镑政府津贴】
璞鼎查返国后,受到热烈欢迎。1844年5月23日(55岁),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在1845年6月,英国下议院投票通过终身向他每年发放1,500镑津贴。
1847年,璞鼎查出任开普殖民地总督。1848年至1854年出任马德拉斯总督,并于1851年获擢升为中将军衔。璞鼎查退休后居住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于1856年3月18日,准备启程回国前去世,享年67岁。
(香港砵甸乍街,以第一任总督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