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一流大学
1995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211高校由此诞生。
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由此产生了一个我们如今都熟悉的名词——985高校。
随后我国开始重点扶持北大、清华,后来扩展到复旦、南大、浙大、中国科技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变成2+7的核心架构,如今已扩展到39所高校。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增,从此211、985高校,就组成了我国大学的核心圈,而39所985高校都同时属于116所211高校中。
另外由于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我国政府在对策上,决定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于是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至今18年时间里,一方面是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211、985高校资源聚集,追赶世界一流。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针对入选高校和学科,我国将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
但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2017年的官方数据,我国现有大学数量2914所,其中211、985、双一流高校之和占比全国高校总数为3.4%,而这些重点高校大学生数量之和占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不足8%。
(2)
未入选高校的尴尬处境
做教育,需要投入巨额的花费,这就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遗憾的那些未入选211、985,以及此次双一流高校的大学,相比之下,能够得到的费用扶持,无疑少了许多,未来处境越加艰难。
由于本人一直从事校园市场,因此走访过许多大学,有很多非211高校在我看来,其实也是相当有底蕴的,甚至有着110年的建校历史。其中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比如太原的山西大学、开封的河南大学、保定的河北大学、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福州的福建师范大学等等。
除了经费支持外,让这些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的,则是学校的里的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通过高考分数的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所读学生的质量;而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企业并不懂知晓这些,大部分盲目的根据211、985等纬度对学生进行判定,造成就业上的被动局面。
而对现行的高校选拔制度分析,个人认为,对一些区域性的,非理工科的或者不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类大学,可谓是相当的不利,近20年的时间,差距已越拉越大。
(3)
公平和残酷
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些未入选国家工程计划的大学有些不公,可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公平的,因为这些大学没法主动选择,但是学生却是有自主选择权的。
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努力与奋斗,决定了能够进入哪一所大学,而名校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被企业高看一眼,一定程度上则是因为其在中学时期有足够多的付出,才拥有进入名校的机会。
社会是公平的,生活是公平的,想要有收获,就需要有付出。如今的高考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在我看来,这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之一,有能力获取高分的学生,就有能力进入重点的大学,不分贵贱,重点高校之门向所有的学子开放。
对比国外,如美国的常青藤盟校,包含哈佛、耶鲁等全球名校,要想进入,需要靠的绝对不仅仅是分数,如果父母不是校友,没有足够的家庭资产,想要进入则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大学的准入制度,已是足够的公平。
同时,生活也是残酷的,有人把重点高校和普通大学的差别,比喻成软卧和硬座,但是在我进入招聘行业后,我发现真实情况则是更加残酷。
名企的线下招聘会,基本非重点高校不去,眼下的秋招旺季,有些学校一天有过百场名企招聘会,学校就业网被挤到崩溃,而有的高校则一场招聘会都没有。
重点高校的学生好比坐上了高铁,普通高校的学生则是连车都有没上。
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不知自己在中学时期的那一丝松懈,导致自己在多年以后大学生毕业之时,有多大的尴尬处境。
那么普通高校学生的出路如何,在我看来,则只有两点,一则是考研升学,另一则是加倍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用能力去证明自己。
学校没办法选择是否成为重点,但学生可以选择是否进入重点高校,以及选择是否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给自己找到好的出路。
作者孙凌,连续创业者,资深校园市场专家,每天一篇文分享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