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丨入冬前的重要时刻,这些事必须知道!

转眼就到了寒露,小伙伴们知道寒露节气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寒露节气有什么习俗,寒露节气饮食上要注意什么吗?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节气对中国人来说,有很大的意义。下面,知力君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寒露节气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帮助小伙伴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

寒露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寒露,一般在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195°,此时一年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过得就是这么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时地面的温度非常低,露水已经快要凝结成霜了。

在深秋时分,古人根据对周围环境中植物和动物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候的五天内,天空中的大雁排队南飞,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它们会及时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再过五天,天气有了寒意,雀鸟消失不见,相传是潜入了大海之中,而这时蛤类大量繁殖;三候时,菊花绽放,满眼黄花,给深秋的凉意增添了一抹灿烂的色彩。

图片来源网络

寒露之后要注意些什么?

寒露时节,全国各地气温普遍下降,最高温度不超过20℃,最低气温会降到10℃以下,西北的平均温度低于10℃。天气转寒,人们宜多食甘甜类食物,如梨、柿、红枣、山药等;多喝米粥,滋补脾胃,养肺润肠,减少咽干口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衣物,保养身体,预防感冒。

图片来源网络

寒露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佳节“九月九,重阳节”,往往与寒露节气重叠在一起。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逐渐形成了,唐朝时成为民间流行的节日。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种相聚祝寿的风俗传承至今。中国自1989年起把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呼吁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将优良的美德代代相传。

北方至今还有登高的习俗,每家每户倾室而出,亲人和朋友都要一起登高“避灾”。南方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的特色。村民在房前屋后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场景,使“晒秋”成为农村庆祝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南方不少村落都会举办隆重的晒秋节,到乡村看晒秋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时尚。

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 / 水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0月刊24节气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