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到底该叫啥?唐长老?唐三藏?唐玄奘?

小说《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主角唐僧是其中的灵魂人物,他奉唐皇之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在小说中,唐僧有很多名字 :唐长老、唐三藏、唐玄奘、唐御弟……这么多的称呼,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准确的呢?

身世其实很普通

根据历史记载,唐僧本姓陈,俗名陈祎(yī),隋朝末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上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官,不过他的父亲陈慧只当过小县令。唐僧的二哥陈素是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在二哥的指引下,唐僧开始潜心修行佛法,“玄奘”就是他的法号。而进入佛门后,由于悟性极高,20 岁时唐僧就名满天下了。

小说或影视剧中多次提到“唐三藏”一名,事实上,“三藏”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律、论三个部分,而“三藏”称号更是佛界对法师的至高褒奖。历史上的“三藏法师”并非只有唐僧一人,所以只称呼他一个人为“唐三藏”并不确切。当然,唐僧是众多法师中最著名的一位。

悄悄溜出长安

小说《西游记》第十四回写道 :“只因大唐太宗皇帝赐我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这也是大家熟知的“唐僧”“唐御弟”“唐三藏”等称呼的来源。但真实的历史是,唐僧西天取经并没有获得那时当朝皇帝的支持。

当时,唐僧已经研读了很多国内寺庙有名的经卷,他感觉各佛典中相互矛盾之处甚多,许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于是决定到佛教的发源地求取真经。

可当时唐朝初开疆域,敦煌以西被西突厥所控制,唐朝与西突厥处于敌对状态,所以虽然唐僧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准予前行,但均未获批准。无奈,唐僧决定留在长安讲经论道,一边学习梵文,一边筹集西去的盘缠。由于他早已盛名在外,所以得到了很多人士的资助。贞观三年(公元 629 年),唐僧终于出发了。可以说,他是背着唐皇悄悄溜出长安的。

历经磨难方得真经

小说《西游记》对唐僧经历的种种磨难,进行了详细、夸张又生动的描写,虽然各种妖魔鬼怪的存在是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但历史上,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也确实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寒冷、饥饿、孤独、干渴、迷路……有一次,唐僧误入婆罗门教的领地,那里的首领要把他作为祭品去祭天。万分危急之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那里的人们认为杀害唐僧不吉利,才把他放了。

历尽千辛万苦,唐僧终于到达了印度著名的佛教中心 — 那烂陀寺,他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留学取经生活。经过 17 年的刻苦学习,唐僧终于成为了世界级的佛学大师,在众人的大力支持下,唐僧顺利返回了长安,并受到了唐太宗的亲自接见。回国后,唐僧把余生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说到底,对于唐僧最准确的称呼应该是“玄奘”或“唐玄奘”,“唐长老”“唐御弟”“唐三藏”都不是十分确切。当然,不管是哪种称呼,唐僧一心向佛,矢志西行,不改初衷的伟大事迹都值得人们纪念。

原文来自《小百科》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