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先是击败巨灵神和哪吒,后又战败五大天王和哪吒;同二郎神也打了个平手,若不是哮天犬和老君的金刚镯,二郎神未必擒得住美猴王;从八卦炉出来后,美猴王又力敌王灵官和三十六员雷将,一路打到通明殿里,凌霄殿外,打的十万天兵天将胆战心惊,打的各路天王束手无策,打的玉皇大帝搬请救兵。
然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孙悟空辅佐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打的这叫一个艰苦,别说镇元大仙、金翅大鹏这种大神,就连童子、坐骑、宠物这种货色也把孙大圣整的够呛。
于是,有人就怀疑,是不是孙悟空被压在山下五百年导致功力倒退?有网友戏称是“五百年不练级,不换装备,难免落伍。”
不同人给出过不同的解释。
有的说,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从事的是破坏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不计后果的做法,没有什么顾虑,可以放手去搏。
有的说,当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所以能够使出浑身解数,有时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而天庭众神,没有发挥真实实力。
有的说,这压根就是玉皇大帝的阴谋。
有的说,没有好的法宝,妖怪们各个偷的好的法宝,如紫金铃、金刚镯、紫金葫芦、芭蕉扇、金铙等。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相信所有人看过之后,哪怕是个小学生,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孙悟空前面那么厉害,后面又那么弱,逻辑上不合理呀。
先不管《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反正肯定不是傻子,一个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难道作者看不出来吗?那他还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大闹天宫的是“齐天大圣”,而保唐僧取经的是“孙行者”。我们今天都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外号“行者”。可是最初“齐天大圣”是“齐天大圣”,“孙行者”是“孙行者”,俩真的不是一个人。
《西游记》是个世代累积而成的作品,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早期“西游”故事的影子。
我们现在最早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就是由玄奘口述西行见闻,他的弟子辩机手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的风俗人情、宗教信仰和地理状况等。其后他的弟子慧立和彦琮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西行求法的经过和后来译著佛经的情况。这两部书虽写真人真事,为了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这时还没有“孙悟空”、“齐天大圣”或是“孙行者”。
又由于当时交通极其困难,唐僧孤身西行、远涉异域,终于取经东还,这件事本身就带有某种传奇性。这些故事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后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有关取经的神话。这样,唐僧取经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就逐渐离开了史实而有了越来越多的神异故事。
目前关于玄奘西行的创造的神话故事“唐僧取经”最早的图像应该是甘肃敦煌榆林窟第二、三和第二十九号窟中的石窟壁画,榆林窟建成的时间大概是大約作於西夏初年,也就是北宋时期。
▲安西榆林第二窟
▲榆林第三窟
注意这两个窟里的猴护法,都是身穿白衣,头上无有戒箍,也没有持金箍棒。这时还不是我们熟知的“孙悟空”,只是一只神猴。应该说这代表了唐代到北宋时期中国流传的“唐僧取经”的基本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
到了宋代,关于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了,现存的有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三卷17节(原著第一节已缺),16000多字,虽然叙述比较简略,但有头有尾,曲折丰富,已自成体系。不少学者倾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雏形和最基本的蓝本。其中第二节“行程遇猴行者处”原文: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
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
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廻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千死万死。”
法师云:“你如何得知?”
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
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猴行者乃留诗曰: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这个时候,保护唐僧的神猴,已经叫“猴行者”了,有了“行者”这个号,但还不是我们今天的“孙行者”。
而那个大闹天空的齐天大圣,也是很古老的传说。在我国,关于神猴的传说是和龙的传说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神奇的内容。
最早的,也是最有名,就是《吴越春秋》的“白猿传剑”的故事。西汉的焦赣《焦氏易林》卷一“坤之剥”:“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独宿。”都十分好色。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二载,蜀中大猿“一名马化”,“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辄盗取将去”。
到了唐代神猴的传说更丰富多彩。早在唐初,就有笔记小说《补江总白猿传》流传于世,说是广西静江府有一别将名欧阳纥者,携妻平碉蛮,其妻被白猿所窃,后欧阳纥潜入洞杀白猿而夺回妻子。白猿平时幻化成“美髯丈夫长六尺余,白衣曳杖”,飞如“匹练”,“半昼往返数千里”,“遍体皆如铁”,“目光如电”,用刀剑砍之“如中铁石”,又能“舞双剑,环身电飞,光圆若月”的“大白猿”,都在某种程度上有孙悟空的身影。
宋人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也说是白猿精摄人妻的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一白猿精已有“齐天大圣”的称号。据话本所云: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申阳洞。洞中有一怪,号曰白申公,乃糊朴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洒州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魁,管领诸山猛兽,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
到了元代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不再是摄人妻子,而是又变成盗“仙酒灵丹”,原文:我听知的太上老君,炼九转金丹,食之者延年益寿。吾神想来,我摇身一变,化做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后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了仙酒数十馀瓶,回到於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筵会,庆赏金丹御酒,岂不乐哉!不怕天符玉帝差,吾身忿怒夯胸怀。仙酒灵丹延寿永,洞中排宴乐开。
也就是说早时候,齐天大圣与行者孙悟空还不是同一个人,两个神猴,两个故事系统。一个是民间传说好色的神猴,大闹天空的偷盗蟠桃仙丹;一个是护卫唐僧的神猴,白衣“猴行者”。
最近有这样一个新闻,“美国孩之宝公司全球CEO史蒂芬·戴维斯等一行10人到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就合拍动画项目《哪吒与变形金刚》进行洽谈,并就制作规格、播出时间、知识产权归属、法律事务等方面达成共识。双方还表示,期待建立更加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度挖掘经典动画IP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激发既有动画IP的品牌活力。……”
如果不是CCTV官网,相信很多人只会把它当成一则“假新闻”。
这样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混到一起,是不是给人一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笔者还在上小学,当时众多国外动漫作品被引进到国内后,因为版权保护的不健全,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漫画形象混在一起,在当时市场上流行一时。
例如有一部《哪吒三兄弟巧战威震天》故事是,哪吒三兄弟外出游玩,碰上唐老鸭求救,原来威震天在太平洋猎鲸鱼,三兄弟急忙前去阻止,三人与威震天斗智斗勇大战了好几个回合,最终制服了威震天。
笔者自己就买过一套《孙悟空新传》,共10套,《孙悟空智斗阿童木》、《孙悟空大闹怪物岛》、《孙悟空降服森林大帝》、《孙悟空三擒格格巫》、《孙悟空大战变形金刚》、《孙悟空历险OZ国》、《孙悟空和人间大炮》、《孙悟空三救希瑞公主》、《孙悟空加入星球大战》、《孙悟空暗助黑猫警长》。
这样的“人物大乱斗”,那时候报刊亭上比比皆是,唐老鸭、米老鼠、七龙珠、圣斗士、忍者神龟、葫芦娃、机器猫、三眼神童、奥特曼、蓝精灵、魂斗罗等等,杀得昏天黑地。其中很多作品作画斗很粗糙,魔性的画风配上匪夷所思的情节都让今天的人捧腹不止。
▲《金刚葫芦大战变形金刚》插图
如果车田正美看到这里,估计心头一定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既然黑猫警长能登上克塞号,大战格格巫,智救小不点。既然葫芦娃能和魂斗罗一起打怪,黑猫警长能和圣斗士一起打怪,那大闹天宫的偷盗蟠桃仙丹的齐天大圣为什么不能和护卫唐僧取经的孙行者一起打怪?
元代是西游取经故事大发展的时代,这时孙悟空与齐天大圣正式合二为一。所以不是孙悟空变弱了,是压根人家原本,就是俩猴,一个是齐天大圣,一个是行者孙悟空,而且《大闹天宫》和《唐僧取经》原本也是两个故事。只是为了顺应大众的欣赏口味,逐渐把两只猴,两个故事,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猴。
例如元末明初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就把抢人妻子的“齐天大圣”猴和盗仙酒灵丹的“齐天大圣”猴,取名“通天大圣”。他大闹天空是因为“贪色”抢了金鼎国的公主,公主不喜欢他,为在公主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上天庭盗取“仙桃、仙酒、仙丹、仙衣”。后观音放出孙悟空后,赐法名“孙悟空”,赐外号“行者”的,之后保唐僧西天取经。
仔细阅读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剧中的孙悟空没有今天小说《西游记》那样,前后本领相差那么大。想必是杨讷在创作的时候也发现了,如果把大闹天宫写的太精彩,后面的故事不好编,直到小说《西游记》的时候,这一前后差异就显现出了。
原因是小说《西游记》大约诞生于明朝嘉靖、隆庆年间,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朝政腐败、黑暗、无所作为,北方蒙古入侵、沿海倭寇劫掠,经济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更是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的“阳明心学”。
在这一背景之下,《西游记》的作者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带有“流氓造反者”的“齐天大圣”,改造成了一个反对天庭压迫,本领高强、个性自由的,新的“齐天大圣”,作者剔除掉了原有民间故事中“猴精”本身带有的“妖性”,这样做使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上更为高大,把一个“山大王”重新塑造成了一个“革命者”。
也正因为这样,使得观众在阅读小说时,觉得孙悟空的本领前后出现很大的反差。但作者在创作时他没办法,因为时代需要这样的英雄,作者只能为了“思想”牺牲“情节”。
再看多数人在分析孙悟空先强后弱的原因时,总是在这一套《西游记》里转来转去,始终跳不出来了,只是在故事里找原因。
其实我们生活中,身边曾经有没有过这样的同学,小学时的时候身高比别的同学都高,可后来等上了中学就不长了,变成普通身高了。为什么呢?你可以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营养少了吗,是运动少了吗,是学习压力大了吗,是不是有什么病,是不是地沟油吃多了,是不是转基因食品,是不是遭遇核辐射变异了?一个简单的事情,最后各种奇葩理由满天飞。其实你只要看一眼他父母就明白了,也许他爸爸本身并不太高,“基因”决定了他的高度极限。
所以看《西游记》不能只盯着一套《西游记》,有时解不开的问题,看看他的父母,就明白了。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