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系列《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3)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

(4)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基本上接受了我党的提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打算失败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就卢沟桥事变及中日关系问题发表谈话,表示对日应战,也是他自“九一八事变”后发表的对日态度最强硬的一次外交谈话,也是第一次准备抗日的谈话。

他敦促日本政府不要促成中日两国关系达于最后关头,不要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他警告日本侵略者,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中日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老幼,无论何人,都有责任守土抗战,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这次著名的“最后关头”的庐山演讲,确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策,得到全国的响应。从此,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寇的侵略。并于7月17日派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赴庐山,再次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等谈判。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国共合作的三项基本政治纲领:为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发动全民族抗战;实现民权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并重申了我党的四项保证。但蒋介石对国共合作抗日仍犹豫不决,直到“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以后,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强大压力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才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它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保证。毛泽东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生自始至终存在着以下四个特点:(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因为它的任务是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日。因此,统一战线中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不论是国内人民还是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只要抗日都是统一战线的队伍,一个战壕的战友。(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被两党承认的政治纲领。蒋介石在统一战线中,坚持一党专政,不承认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平等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纠正了党内“左”和右的倾向,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队伍。(3)国共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在8年的抗日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军队和建立的19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斗争。

?

全面抗战后形成了抗日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战场,共产党敌后抗日战场。两个战场互相配合支持,缺一不可。没有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就很难抵挡日军的正面进攻,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发展也很困难。所以,有了全民族的抗战,才有了两个战场的配合和抗日的持久战的发展,最后打败日寇的侵略。先说说国民党的正面抗日情况:“七·七”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准备不足,指挥失误,武器装备不如日军,因此,节节败退,边打边退。但是,官兵的抗日士气高涨,不怕牺牲的精神十分坚决。尤其是川军宁肯战死,决不投降,誓死如归的抗日精神令人敬佩。先是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投入60万军队,经过惊心动魄三个月的会战,歼灭日军5万之众。我军伤亡重大,前线部队已精疲力竭,缺乏补充,有被敌人包围歼灭的可能性。蒋介石下令主动撤退,11月9日第三战区军队从上海撤退。淞沪会战的意义:(1)淞沪会战,全国军民万众一心,“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决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2)淞沪抗战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都刮目相看;(3)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将中日战争拖入持久战,日军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淞沪会战后,随着是南京保卫战失利和组织了徐州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李宗仁抓紧组织部队沿长江向西撤退,使日军再次包围歼灭我军的企图落空。60万大军会集武汉,为保卫武汉作了很好准备。

武汉会战是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日军投入24个师团,约占总兵力的70%,中方镇守武汉三镇的兵力60万,数量上超过日军。武汉会战时,蒋介石吸取了淞沪、徐州会战的教训,听取了中共方面及国民党内部许多将领的意见,改变了死守一城一地的战术,采取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术,把战场推进到武汉外围广阔战场。从1938年8月到10月的4个月的血战中,我军以40万的伤亡,造成了日军10多万的死伤。在武汉会战时,日军突然偷袭广州,10月21日广州沦陷,造成粤汉铁路被切断,防守武汉的意义就不大了,蒋介石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下令军队撤出武汉,10月27日武汉三镇全部沦陷。武汉保卫站结束。

武汉虽然失守了,但这是中日交战史上最大的一次保卫战,意义重大,使日军陷入了长期作战的泥潭。中国抗日防御阶段结束,持久战的开始。

武汉会战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多次组织与日军的会战,如忻口会战、长沙三次会战,湖北枣阳会战,云南昆仑山会战等十几次战役,每次会战都取得了一定胜利,日军对重庆大轰炸,但日军未攻入四川和西北五省。国民党军队一直与日军在华南、中南、西南诸省周旋。大片的国土被日军占领,采取消极抗战的态度。而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队都奋勇向前,冲进敌占区开辟了“敌后战场”,浴血抗敌,不断发展壮大,在艰苦卓绝中走向胜利。1937年9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大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在华北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的晋东南根据地,以太沂山区为中心的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冀东根据地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建立以江苏南部茅山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皖中和淮南根据地。在广东开辟了琼崖抗日根据地,海南岛抗日根据地。在东北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遍地开花,东北抗日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打得日军惶恐不安。我军曾发动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随着抗战的发展,爱国青年踊跃参加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例如,抗战8年,从国统区到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就达6万多人,他们受训后,奔赴抗日前线,成了抗日的骨干人员,延安被称为抗日中心,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日军对深入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万分惊恐,被迫改变侵华战略,开始对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而军事重心转向大规模“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正面战场降为次要战场,而主要战场是敌后战场。1940年以后,华北解放区被日军重点“扫荡”,出动兵力达10万之多,仅1942年1月日军对解放区发动了1600多次“扫荡”,平均每天五六十次,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致使“无人不戴孝,到处闻哭声”的凄惨场面在很多地方出现,制造了许多无人区。但是,解放区的人民却不屈不挠,英勇抗日,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中国共产党已创建了19块根据地,解放区人口1亿多,正规军发展到90万,民兵200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了准备。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