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尼西林必须国产!新中国早期抗生素研制二三事

“自力更生”的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过去曾被称为“抗菌素”,现在又俗称“消炎药”,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平常印象中,抗生素是用来抗菌消炎的,作用是对抗细菌。

实际上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很广泛,大部分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抗生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目前,除了少数化学结构较为简单的抗生素(例如氯霉素、磷霉素等)可以人工合成之外,大多数抗生素仍然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生产。为了获得能够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菌种,需要进行大量的菌种寻找和筛选工作,经常需要在各地土壤、湖泥等处寻找筛选抗生素菌种。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抗癌化疗药物中有一类是抗肿瘤抗生素,通常都是能抑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或者直接破坏DNA的细胞毒药物。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开始着手立足国内微生物资源,筛选抗肿瘤抗生素菌种,以生产自己的抗肿瘤抗生素。

放线菌素(Actinomycin或者Dactinomycin)是1940年发现的一种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为红色结晶,虽然有很强的抗菌能力,但有剧毒,1mg/kg的剂量足以致死小鼠,相比之下,氰化钾对小鼠的致死剂量约为8.5mg/kg,当时认为没有什么临床应用价值,后来对放线菌素进行组分分离,发现了A、B、C1、C2、C3等多个组分,其中的放线菌素C1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又被命名为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

1956年,我国药物科研人员从广西桂林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链霉菌(属于放线菌),它产生的抗生素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被命名为“放线菌素K”,随后分离出放线菌素K1和放线菌素K2两个组分,其中放线菌素K2即放线菌素D,我国抗肿瘤抗生素事业从此起步。放线菌素D能抑制DNA向RNA的转录,进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而起到细胞毒作用,除了作为抗肿瘤药物之外,也可以作为生化研究用药物。

1965年,我国药物科研人员又从江西鹰潭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放线菌,它产生的抗生素即国外报道过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 C)。丝裂霉素C是一种双功能或者三功能烃化剂,能够与DNA结合从而抑制DNA的复制,也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虽然这两种抗肿瘤抗生素国外都已经报道过,但毕竟是在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利用国内微生物资源,自己筛选菌种获得的,于是我国药物科研人员为这两种抗生素取了两个极有时代特色的名字,还相应翻译了两个“特色”英文名。

放线菌素D命名为“更生霉素(Gengshengmycin)”,丝裂霉素C命名为“自力霉素(Zilimycin)”,合在一起就是“自力更生”。

随后,1969年我国从浙江平阳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链霉菌,能够产生抗肿瘤抗生素博来霉素(Bleomycin),定名为“争光霉素(Zhengguangmycin)”,但国产争光霉素组分与国外博来霉素不完全相同,国外博来霉素主要组分为博来霉素A2和博来霉素B2,国产争光霉素第一大组分为博来霉素A5。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从争光霉素中分离获得单一组分的博来霉素A5,定名为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毒性比进口博来霉素低,抗肿瘤作用强,于1978年投产,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药。今天,在我国药物研发能力大大增强的情况下,争光霉素中的第二大组分博来霉素A6也进入临床,成为国家一类新药,定名为博安霉素(Boanmycin)。

1970年我国从河北正定(传说中三国人物常山赵子龙的家乡)土壤中分离出柔红霉素(Daunomycin或者Daunorubicin)产生菌,将产生的抗生素命名为“正定霉素(Zhengdingmycin)”。柔红霉素属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中的一种,以柔红霉素为基础,半合成可以得到多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例如广谱抗肿瘤抗生素多柔比星(Doxorubicin,又称为阿霉素,Adriamycin)就是14-羟基柔红霉素(国产正定霉素中除了含有柔红霉素外,也含有一定量的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也都属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自力更生,永远是工业化和强国的必然之路,想想当年“国舅”宋子文的“高论”曰:“外国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都用不完,中国何必要自己生产?”再看看建国后药物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全国各地挖土,从土壤中寻找筛选抗肿瘤抗生素菌种,不知应做何种评价?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TB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