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危机四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化学元素的世界——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洗发水……它们构建起了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却也在无形中制造了许多影响人们健康的“微观敌人”。虽然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但除了“吃进去”的污染外,那些埋伏在我们家里的“杀手”可能更加可怕。

“四面楚歌”的阻燃剂

比如,我们整日相伴的家具,除了人所共知的甲醛外,它们还存在另一个“臭名昭著”的污染源——多溴联苯醚。在过去的25年中,多溴联苯醚以其优异的阻燃性能,被广泛用于室内装修、家具制作等方方面面,比如床垫、地毯、餐桌、电视等等。基本上,凡是你在家里能看到的地方,都少不了多溴联苯醚的身影。而且,由于多溴联苯醚难以降解,所以它还将“阴魂不散”地长期弥漫在我们周围。

通常,它们喜欢躲进室内各个角落的尘埃里,然后附着在你的皮肤、双手、衣服上。更多时候,它们会随着你的一呼一吸直接闯入肺里。所以,看似温馨而安全的“家”,其实依然“危机重重”。

近些年来,科学家已经揭示了许多关于多溴联苯醚的危害,比如,它会阻碍成年人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生成,从而降低人们后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对胎儿来说,这种危害则更加明显。

比如,它会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功能,使胎儿大脑发育在出生前乃至儿童早期都低于正常水平。近期,科学家也从分娩后的母体脐带血中发现,那些体内多溴联苯醚含量较高的母亲,其孩子日后的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男生的隐睾(睾丸未降到阴囊)也与多溴联苯醚的危害息息相关。

雷特氏症的“帮凶”

然而,这些危害并不是最致命的。近期,科学家发现了多溴联苯醚的又一罪行——雷特氏综合症。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雷特氏综合症是一种由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导致的。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研究发现,雷特氏综合症似乎与多溴联苯醚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也有着某些联系。近期,他们还在成人雷特氏综合症患者的脑片中发现,所有样本无一例外地都存在多溴联苯醚等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身影。

为了进一步证明多溴联苯醚与雷特氏综合症的相关性,科学家们在孕鼠身上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每天为孕鼠注射一剂多溴联苯醚(相对剂量与人类平均每天的吸入量相当)。结果发现,出生后的所有雌性幼鼠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和行为障碍,比如缺乏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行动僵硬、迟缓,并时常出现强迫性动作重复等情况,而这些症状与人类的雷特氏综合症颇为相似。

这一发现使他们更加肯定,多溴联苯醚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将会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微生物学家认为,这个过程很可能与神经元DNA的甲基化有关。在人体细胞中,甲基化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调节我们的基因表达,比如,启动大脑中构建神经元的基因,关闭身体其他部分的基因等等。研究显示,雷特氏综合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甲基化抑制现象。

警惕环境风险因素

如果多溴联苯醚真的会破坏大脑神经元DNA的发育,那么对人类来说,周围遍布的污染无异于“灭顶之灾”。但万幸的是,学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化学污染并非雷特氏病症的决定性因素。在胎儿大脑的发育过程中,遗传基因的影响占了大头。如果把雷特氏综合症比作一个水槽,那么遗传基因就是决定这个“水槽”大小的关键因素,而多溴联苯醚等其他环境风险因素就是投入这个水槽的各种压力。

如果胎儿拥有某些特定病症的遗传隐患,那么这个“水槽”就会比一般人更小。当接踵而至的压力达到阈值时,槽里的“水”便会溢出,大脑的异常发育也就在所难免了。比如,一个携带了雷特氏综合症罕见基因突变的孕妇,如果她长期暴露在多溴联苯醚超标的环境中,同时又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的摄入,再加上其他有害因素的影响,那么她最终就很有可能生下一个患雷特氏综合症的宝宝。

尽管弥漫在我们周围的多溴联苯醚与雷特氏综合症没有绝对关联,但学者们认为,即使不是“主谋”,它也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外部世界将会显著影响基因蓝图的设计。比如,母亲摄入的营养、食物中的化学残留、生活方式,周围的空气、水、房间的物品等等,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作为大量“潜伏”在我们周围的“亲密敌人”,多溴联苯醚绝对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尽量减少多溴联苯醚的“摄入”,微生物学家建议,人们应当时常用湿毛巾擦洗家具,不要偷懒,拖地的时候勤洗拖把。此外,在个人卫生方面也要格外注意,比如,烹饪和进食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如果孕妇有咬指甲的习惯,则必须戒掉(指甲里暗藏的多溴联苯醚含量惊人)。没事儿的时候多进行户外运动,在减少体脂、增强抵抗力的同时还减少了“与室内尘埃共舞”的机会。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5年第12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