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肉类食品,各种酒宴中更有“无鸡不成席”的说法。在老百姓中曾流传“宁舍金山不舍鸡尖”的说法,把鸡尖描述的非常美味:或清炖、或红烧、或油炸等等,是佐酒下饭之佳品。如果用竹签穿成串在火上烧烤,更是香气四溢,引发食欲。吃到嘴里,满嘴流油,唇齿留香。但是也有媒体报道鸡尖不能吃,容易引发癌症。鸡尖到底是什么?到底能不能吃?
之所以有朋友认为鸡尖不能吃,理论依据在于鸡尖是指鸡屁股上端长尾羽的部分,又成“腔上囊”,是鸡泄殖腔的一部分。囊中有大量的淋巴小结,而在这些淋巴小结中有很多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功能就是吞食进入鸡身体中的各种致病物质,比如各种有害细菌、病毒甚至致癌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无法在“腔上囊”中分解,只能积累下来。如果吃鸡尖,无疑是把“定时炸弹”吃到肚子里,从而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其实事实上鸡尖并不是“腔上囊”它是由腰椎骨、荐骨、数个尾椎骨髋骨组合而成的,该部位称为“尖翅”,俗称“鸡尖”。鸡尖外面被覆皮肤,皮肤上除了长有羽毛,没有汗腺和脂腺,只有尾脂腺。尾脂腺是一种单管状腺体,分泌脂性物质。从排泄管开口小腺,再由一条或数条输出管开口于小乳头上。很多人往往会把尾脂腺当做腔上囊,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腔上囊是动物的淋巴器官,位于动物的盆腔内泄殖腔背面的囊状结构,因而被成为“腔上囊”。动物的淋巴器官往往会含有大量未分解的病原体以及代谢类异物。禽类动物往往还会出现一种高发的疾病--法氏囊炎。法氏囊其实就是腔上囊,非常容易发生病变并且也容易在禽类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积累有害物质。但是禽类动物在被宰杀清理内脏时,腔上囊往往会被连同后面的肠管及肛门一并抛弃。所以鸡尖中并不含有腔上囊这类的淋巴结构,并且鸡肉在食用时都是经过高温长时间烹调的,故鸡尖是可以吃的。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鸡的体内发现肿物,大多数是因为鸡发生病变的缘故。根据实验统计,家禽类动物体内肿物发生肿瘤的几率非常高,并且发生最多的便是恶性肿瘤,其次是白血病。如果在鸡的内脏中发现肿物,可将内脏剔除干净,病变的内脏可工业使用或是直接销毁,鸡肉需要经过高温烹调以后方可食用。但是如果发现鸡体内的肿物比较大、比较多,并且鸡肉的颜色已经发生变化,变成了颜色比较深的橘黄色,则说明鸡的肿瘤已经开始转移到鸡身体的全身各个部位,这样的鸡不管是鸡肉还是鸡尖都不能使用。
虽然健康鸡尖中含有优质蛋白和少量脂肪,味道鲜香滑嫩,我们可以放心食用。但是鸡尖也属于动物类食材,在现下中国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的居民的饮食中肉类、肝脏等动物食物摄入过多,而粗杂粮、薯类、蔬菜、奶类食物摄入量不足,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在中国北上广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最好还是不要多吃鸡尖这类食物的;在一些比较偏远的物资匮乏地区,鸡尖可以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可适当吃一些是没有问题的。
“宁舍金山不舍鸡尖”,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也是因人而异和适量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即使是很多公认的滋补圣品,比如人参、鹿茸、燕窝、海参、鲍鱼,也要适量食用,如果服用的方式和剂量不对,或是对于不适宜吃这些药物和食物的人来说也是一场灾难。鸡尖虽美味,对于肥胖、超重或是患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也要慎重食用,否则进口的不是美味,而是杀人于无形的“毒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