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论智慧、兵法、谋略,诸葛亮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但是最后诸葛亮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一、军事
司马懿主要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朝内也是早期帮主子解决危机而出谋划策或帮自己稳固军权,善于权谋,这点比诸葛亮强。至于最后制服曹爽、夺权也和军事托不了关系,至于魏国的治国则极少参与。
诸葛亮除了军事,治国建树也很高。诸葛亮自出山就长期与强敌抗衡,还要治理内政,事事躬亲,思虑深远,容易伤身;司马懿则是大智若愚、静待时机,喜欢黄雀在后。诸葛亮在利用人帮自己达到目的上,更弱一些!
再者,诸葛亮久居深山,与人共事少,比司马懿长期处在权利斗争中的情况不一样。诸葛亮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稍差一些,他更相信自己的智,事事躬亲,计策常高于手下,亲信也少,培养的干将也少;司马懿则善于识人,特别擅长用人,而且司马氏是大族,广交天下,也帮间接自己培养了更多人才。
战术上,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战略上,司马懿更胜一筹!他知道自己单场战斗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就尽量不打,而是依靠城墙、关隘的防御进行对峙。司马懿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呢,但不论拖蜀魏两国国力,还是拖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健康寿命,司马懿都占便宜。
孔明使用最多还是:抛砖引玉、调虎离山、反间计。这些都让司马懿领教过,而最后司马懿坚守为上,以逸待劳,看穿了诸葛亮的虚实。才逼得诸葛亮郁郁而终。
当两军实力没有太大差别时,攻方消耗往往数倍于守方(如朝鲜战争、苏联卫国战争等),攻的一方往往容易出现疏漏,守的一方往往可以以逸待劳,在蜀军偏弱的情况下,双方不分伯仲,魏军往往又棋差一招,攻的一方往往容易出现疏漏,守的一方往往可以以逸待劳,说明诸葛亮智谋更深远一些。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诸葛亮多是以事实规律推测军事战机,相对较注重客观规律。司马懿则多以揣测人的角度以谋术应对,相对较注重知己知彼。其中街亭之战,司马懿正是利用诸葛亮不熟悉他,诸葛亮处于明处的这个优势,给了一个措手不及。当然这里也有诸葛亮用人不察的原因,在用人上司马懿稍胜一筹。后面的北伐才真正展开较量;最后司马懿成功夺权也与权术有关!
综合而言:诸葛亮军事上擅长智谋,治国能力更强,更注重客观事物规律;司马懿军事上擅长权谋,用人能力更强,更注重主观人力谋划;各有所长,天时双方差不多,地利则是魏军稍强。人和则是开始时双方差不多,到诸葛亮死后则严重偏向魏军。
刚开始时更注重规律的诸葛亮能利用客观比主观更不容易出错的优势能够弥补在地利上的不足,使魏军总是损兵折将,同时双方总体保持均势,说明军事上诸葛亮稍胜一筹;诸葛亮死后,胜利的天平瞬间倒向魏军,说明诸葛亮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当然也说明了诸葛亮用人能力上不足,没有培养起一批能够足够与后期魏军抗衡的人才,导致后期作为不大。
论才智,毫无疑问,诸葛亮高出不止一筹,可是司马懿这个人深知诸葛亮的为人跟生活习俗,知道他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弄的身体吃不消,最后用拖字诀使诸葛先生先他一步而死。谁说他败给司马懿?
四、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如果诸葛亮比司马懿活得久的话,胜利的天平也会倒向楚军;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没死,还是诸葛亮取胜机会大点,在规律面前,魏军人才的人为作用占不到上风,除非出现与诸葛亮差不多的人才!有时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努力了不一定能得到,有时候要看天意!
从古至今,诸葛亮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正人君子,而司马懿却被人们一直称为奸滑小人,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风范却成了他六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马懿的小人行径反倒成了他克敌制胜、功成名就的法宝。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可逆转和难以预料的自然规律。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事实上,司马懿是赢家!历史就是这样,胜利者就是正义,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