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南北诸家佛学派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只用一两千字是很难作一个完整的阐述的,那就作一个概述吧。

其实,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土的佛教教义,并不仅靠口耳相传,主要靠当时人们研究的佛经来传播。

如当时的人们就大量译出印度佛教经纶:佛教经典《华严经》、《涅槃经》、《楞加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由朔佛、支谶共出的《道行经》,支亮及弟子之谦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即《道行经》,而称曰《大明度无极》,竺叔兰之《放光经》,以及支谦的《明度无极》。

当然,不仅仅是翻译那么简单。中西僧人还对每部经书作了大批的注疏,还讨论佛教内容关于般若空观,涅槃佛性、因果报应等问题。

尤其是中国方面,研究讨论佛理的还有文人参与进来。这些可不是一般的文人,他们都是当时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且精通哲理,长与玄谈的。

这些文人的理解就超出世俗的救赎、供养、施舍、报应,而涉及精神的思理,他们在用汉语翻译的佛经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很多新的疑问。

与此同时,中西僧人、文人在为这些经典作注疏的,阐述自己的理时,求同存异,形成了南北诸家学派。

如南方的“三论学派,十诵学派”;而北方的则是“四论学派、四分律学派、楞伽学派;南北皆存在的是涅槃学派,毗昙学派,成实学派、摄论学派”。

不过,各学派的学院是可以流动交流的,可参加不同学派之间的讨论。

可见,当时南北诸家学派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竞争、交流,这样一来,产生了许多大师级别的人物。

如三论学派的经典《中论》、《百论》与《十二门论》就是由鸠摩罗什译出,僧肇等人加以阐释发挥。不过,三论学派兴起于梁代的僧朗,他因在摄山栖霞寺开讲《华严经》及三论被后人称为摄山大师,梁武帝曾派僧诠、僧怀等人入山从学三论大义,僧诠研究最有成就。

而涅槃学派则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出名,其理论核心就是“涅槃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就有佛性”。

楞伽学派钻研和阐释《楞伽经》。之后,此经传到北方,一些禅学者根据此经修习禅法,影响逐渐扩大,其中菩提达摩开创的佛法谱系,到唐朝时就演变为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