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清朝时期电视剧的时候,常会见到里面的人张口闭口就是几万两银子,甚至连上馆子吃个饭一次都要花上几百两。那么真实情况中,清朝一两银子能买什么呢?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记载,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每升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余文(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当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足以买150斤优质的大米。如果以现在每斤大米3元人民币计算的话,那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50元。
不过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到了清朝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清朝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换算下来,当时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还是以每斤粮食3元人民币计算,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321元。
考虑到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中间相隔了一百来年,加上期间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一两银子对比大米的购买力从450元下降到了321元,只缩水了不到三分之一,实际通胀水平还是很低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房价。清朝时期买房子没有多少一平方的概念,都是按间来计算的。由于清朝人不研究房价,所以查不到系统的材料,只能找几个例子来说明。
乾隆十三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与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70两。如果是城郊的房子,价格还要便宜很多。
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人任秀坡花200两银子,在北京买下一套四合院。然后加盖一间客房、一间门楼、三间书房、三间板房,总共投资了350两。几年后,任秀坡又将这套四合院以600两卖出。
用大米来换算的话,当时只要用10500斤的优质大米,就可以在北京市中心买一套普通的民房(四间瓦房)。但要是在现在,10500斤优质大米,在北京市中心恐怕连半个平方都买不到。
在清朝所有消费中,买官恐怕是最贵的。对国家而言,捐官则是一项重要财政来源。乾隆年间,捐纳道员(正四品)的价格为16400两银子。由于道员是掌握实权的职位,因此价格比较高。如果捐的是个虚职职位,价格就要低很多了。
《红楼梦》里,贾珍想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拿1000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五品龙禁尉”。戴公公与贾家关系向来不错,这还是友情价,那“襄阳侯的兄弟”花了1500两才当上同样的官。书中交代,这“龙禁尉”共有“三百员”,是个不大不小的虚职。虽然《红楼梦》写的是明朝,不过作者曹雪芹却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人,所以里面提到的价格自然也是以清朝为准的。
说完了消费,我们再来说说清朝时期的收入。毕竟不以收入做对比的消费,都是耍流氓。
乾隆年间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月收入大约在2到3两银子。而根据清朝乾隆《大清五朝会典》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此外,除了本身的俸银之外,官员们还有养廉银、冰敬、炭敬等额外补贴与灰色收入,实际收入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标准。
因此,从消费和收入的对比上来看,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官员,凭个人合规收入(官员部分收入并不合法,但也不违法,在清朝属于陋规),就可以过上相当奢华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