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冷兵器爱好者投票选举兴趣排行榜,大概都会选择各种闻名遐迩的刀剑,长兵器都极少。即便排到三十位,恐怕也不会有几个人会投票选择一件曾经是大半个亚洲都将其视作“军武图腾”的神器——三股叉。
说来奇怪,翻遍武侠以及古典演义,都很少有叉的踪迹,即便有,也是猎户或者蛮丁。似乎使用这样的武器有点“二”。
可是,如果你翻阅世界历史宗教史册,或者观赏极具实战性的南派民间武术,你会发现许多国家的民族神圣符号中,闽、粤、桂地区民间武术的兵器架上,抑或参观曾经纵横大半中国、几乎要了满清国运的太平天国纪念馆陈列展品中,都有大量三股叉(三叉戟)的存在。
上图:太平天国运动纪念馆中的军队兵器,有大量三股叉、镗耙兵器,说明此类兵器的实用性
三股叉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有许多不同形态。也有不同的名称。但大同小异,共同的原理就是三支(或两支、多支)并列的矛状尖刃。增加杀伤密度,提高杀伤几率,所以在原始渔猎时期,人们就制造骨质鱼叉,捕捉极易逃脱的鱼类。
正是因为这种一目了然的威力,三股叉(三叉戟)在许多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中被赋予神奇色彩,传播最广泛、对后世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度教中湿婆大神的三叉戟。
上图:印度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湿婆青铜三叉戟,印度教以及佛教称作金刚杵
上图:印度教古国占婆的出土金刚杵三叉戟
它是印度教重要的神圣符号,不仅在印度、中亚、以及东南亚(上古时期东南亚有许多印度教文化国家)成为军事图腾物崇拜。甚至还被由印度教演化出来的佛教继承,并且有了抽象化的演化,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在中国蒙古西藏日本朝鲜等地继续得到尊崇。
上图:日本武士金刚杵锹形
上图:蒙古旗帜上的图案采用三股叉形态,凌驾于日月之上,其神武象征意味不言而喻
除了文化方面的影响,单就冷兵器及武术方面而言,三股叉也是一种古代极其重要的“攻防合一”“兼具擒拿”作用的神器。这一点从中国非常具有实战传统的南派武术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近代历史中,南方沿海数省一直以注重民间团练武装反抗外敌著称,从明代的戚家军,清初的“郑家军”开始,封建军队的实战技法就广泛被民间作为兼具演武、文艺、民俗等形式保留下来,具有广泛的集体参与的特征和基础。
使这种“尚武传统”继续发扬光大的,还有近代两次规模宏大的战争,一场战争是中国人忽视的,却持续近二百年的闽、粤、桂“土客战争”。
这是一场北方中国人闻所未闻,却在南方中国乡土民风产生重大影响的民间“大械斗”。它直接孕育了另一场几乎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太平天国”战争。
这些战争中,南方数省的民间武术都得到“血与火”的充分砺练,二者相辅相成、推波助澜。
所以说,南方武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保留了更多古代军旅武术的特征。所以,它的兵器配置侧重,也体现了古代军器的应用特征。
三股叉在南派武术器械中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这与它攻防兼备的技法是分不开的。三叉戟杀伤密度大,这个一目了然的优势就不赘言了。
三股叉,尤其南派武术中的叉,侧支极宽,形成非常宽阔的打击“扇面”。这样非常容易就捕捉到敌方的兵器,或架、或拦、或格,所以它防御能力也非常强,很好理解,也不多言。
上图:中国南派三股叉细节,可见其两翼极其宽阔,犹如冷兵器中的“散弹枪”一样,打击扇面很大,攻防都非常有利
上图:铁尺,三股叉不仅是实用的长兵器,中国武术中也将它缩短当着非常适用的短兵器,并且传入日本,成为武士喜爱的兵器
三股叉最具神奇性的技法就是具有攻防合一的效果,可以“后发制人”,以三股叉与长矛对峙为例,敌方持枪,我方持叉,敌不动,我不动;敌枪出刺,我叉也奋力叉出,直指敌方咽喉前胸。
两兵相遇,侧叉不用另外动作即可阻架住敌枪,使之方向背离,破解它的威胁。于此同时,叉也能刺中敌方。所以,三股叉是一种具有攻防合一效能的兵器。
除了攻防效能,叉还有一种其他兵器少有的“擒捕”功能,今天的公安抓捕犯罪分子,使用一种不带中刺的月牙形叉,这是这种古老兵器在新历史时期重新焕发的青春。
注:本文作者弓旗铠戈,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