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戈培尔吹成“冲锋队英雄“的街头混混:霍斯特·维赛尔小传

第三帝国的兴衰只经历了短短的11年。可自从1934年希特勒上台以来,纳粹的宣传机器就不断的在炮制各种所谓的“国家英雄”的存在。尤其是担任纳粹党宣传部长的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更是利用起手中的权力,将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Volkischer Beobachter)作为唇枪舌剑的舞台。正是有了他的这番大举动,也促生了我们本文的主角,第三帝国时期“国歌”中的歌颂者——霍斯特·维赛尔(Horst Wessel)的诞生。

▲少年时代

霍斯特·路德维金· 乔治 ·艾丽希 ·维赛尔(Horst Ludwig Georg Erich Wessel )于1907年10月9日出生在威斯特法伦州的比勒费尔德(Bielefeld)。他的父亲乃是比勒费尔德城内路德教会的一名牧师,先后在米尔海姆( Mülheim)以及柏林的一座知名尼古拉教堂担任过神职。母亲也是一名典型的路德教派的信徒,在1909年5月19日和1910年8月22日,老维赛尔迎来了自己另外的两个孩子:英格·保拉·玛格丽特和沃纳·乔治·埃里希·路德维金的降生。在1910年,老维赛尔带着全家自米尔海姆搬进了位于柏林的犹太大街(Judenstrasse)居住

▲显示有犹太大街的路牌。右侧即为德国著名的红色市政厅(Rotes Rathaus)

▲年幼的霍斯特维赛尔与父母的合照:乔治·维赛尔(Wilhelm Ludwig Georg Wessel)和玛格丽特·维赛尔( Bertha Luise Margarete Wessel)

维赛尔在1914年至1922年位于科恩(C?lln)的公立小学度过了自己的幼年生涯后。进入德国所谓的文法中学(K?nigstadt)学习。经过4年的学习后,他于1926年4月19日以优异的表现进入了德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 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 )。然而在这看似平常不过的人生却因为不平凡的政治生涯而一去不复返。

维赛尔的父亲是一名典型的人民保王党党徒,早在霍斯特15岁那年,在父亲的鼓动下他就加入了该党下属的年轻人团体“俾斯麦青年团”(BisMarck Youth)。在1925年从该团体退出后,维赛尔变得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居住在极度廉价的公寓会所内,在这期间他也创办了自己的团体:所谓的“矿工协会”( Knappschaft),在这个组织里维赛尔不断的强调“将每一个德国青年锻造成真正的德国人”,不仅如此,维赛尔又重新加入了一个名为维京联盟(Viking League,一个存在于1923年至1928年的德国政治团体。宣扬种族主义教育等极端思想)的政治团体,并迅速成为了该党在柏林地区的领袖。维赛尔经常带着自己手下的党员不断的与其他势力诸如德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简称KPD)以及社民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 简称SPD)的党员发生冲突并最终升级为街头混战。维赛尔在其一生中所加入的最臭名昭著的组织,莫过于冲锋队

▲阿道夫·希特勒和冲锋队(Sturmabteilung 或简称SA)的指挥官恩斯特·罗姆正在1933年的纽伦堡党代会上进行交流。德国纳粹党的武装组织。因队员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队,佩戴“卐”字袖标。冲锋队于1921年8月3日成立。在成立的宣言中,冲锋队发誓愿作“钢铁的组织”为纳粹党效力和“心甘情愿地追随领袖”。其最初主要从事破坏革命运动、冲击其他党派群众集会及进行街头殴斗等活动。

▲冲锋队的队徽

▲1928年的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赫尔曼戈林与一票冲锋队队员同台执意

1926年5月,维京联盟和一票德国种族主义小团体试图推翻魏玛政权的意图被兴登堡察觉后在同月被勒令解散。在“以现有法律是无法完成复兴民族事业大义的”思想的引导下,维赛尔于1926年11月23日宣布退出维京联盟,并于两周后的12月7日加入了阿道夫希特勒旗下的纳粹党冲锋队。影响了维赛尔的政治信念的正是日后被冠以“帝国首相”的约瑟夫·戈培尔,维赛尔被任命为柏林地区的冲锋队队长(Gauleiter),他在个人的言谈中无不透露出对戈培尔的崇拜之意:“没有什么是他不能解决不了的,党内的同志们因为他才能团结一心,而戈培尔就是冲锋队的一部分,他就像希特勒一样!他是我们的戈培尔!”

就这样,以双重身份活动(同时兼任法学生和柏林大区的冲锋队队长)的维赛尔陷入到了一种两种意识的形态中。在大学里他参与了一项名为“与人决斗是一种磨砺个人意志和测试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

当他穿上了褐衫,维赛尔就会变成一个油嘴滑舌的街头混混,不断的纠集自己的队员去和别的党派成员发生街头混战打的头破血流。在1927年8月,维赛尔召集了50名冲锋队员去参与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在吸收了不少纳粹成员后这只队伍的人数扩增至400人并由戈培尔带队。但在这时,柏林却宣布冲锋队解散,当他们从纽伦堡回来时,这些身着褐衫的人都被逮捕进了监狱。不过维赛尔因此也得到了戈培尔的赏识,在1928年1月柏林限制进行政治街头斗殴之时,维赛尔被派往维也纳去学习国家社会主义青年思想以及组织和策略的相关知识。

在1928年的7月,他返回到了柏林,并开始在当地招募新成员,试图重组纳粹党在城市中的控制势力。维赛尔以其刻板教条的遵循冲锋队规章制度方式取得了党内的威信。1929年,维赛尔重新成为了亚历山大广场大道的冲锋队头目。5月,他被指派为他个人居住的腓特烈斯海恩(Friedrichshain)地区的街道头目,10月,维赛尔放弃了他的大学学业以此全身心的投入到冲锋队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也是在1929年,维赛尔写出了旗帜高扬(Die Fahne hoch)为冲锋队的队歌,而这首歌曲在随后因为他的牺牲演变为了第三帝国时期的国歌:“霍斯特·维赛尔之歌”(Horst Wessel Song)事实上,旗帜高扬这首反共主义强烈的歌曲的配乐却是来自于一本共产主义的歌词本,这实在是种莫大的讽刺。而霍斯特维赛尔也是戈培尔公认的,纳粹党在柏林最具威慑力的发言人。

▲约瑟夫·戈培尔,第三帝国宣传部长,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在希特勒支持下的纳粹党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33年1月31日出版的人民观察家报

▲1929年在纽伦堡党代会上,代表柏林地区的冲锋队队列。最前的就是霍斯特·维赛尔

▲霍斯特·维赛尔之歌(旗帜高扬)的德文歌词。

▲1926-1929年霍斯特维赛尔活跃于冲锋队时期的一系列留存照

1930年的1月14日晚10点左右,霍斯特维赛尔遭到了两名德国共产党人的枪击身亡。事发后警察逮捕了犯罪嫌疑人之一的阿尔布雷特·赫伯特,并将其以谋杀罪名投入了监狱中,1933年在纳粹掌权后赫伯特死于纳粹的处决之下。

▲被捕时的赫伯特。此时身着的还是由德国共产党同袍提供给他的全新礼服。

维赛尔死后,在戈培尔的宣传下,很快纳粹党就将这个柏林地区的恶棍完美的包装成了一个“为国家社会主义精神奉献而遭到德国共产党等红色野兽陷害”的“殉道者”,烈士。1930年1月,霍斯特维赛尔在柏林火化后,被纳粹党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了全程型的回顾。在1933年纳粹党彻底掌权后,关于霍斯特·维赛尔的宣传开始变得大张旗鼓。无论是明信片还是位于柏林的统帅堂(Feldherrnhalle,第三帝国时期用来宣传所谓的那些为国家社会主义献身的“帝国英烈之地”。原为巴伐利亚军队的荣誉标志),乃至国歌,足可见纳粹对于这位“狂热的大学崇拜者”之利用和重视。

▲在第三帝国短短的12年执政里,每年都有无数的希特勒青年团官兵,党卫军,国防军将领矗立在这所谓的“统帅堂”下进行隆重的仪式以此悼念那些为“国家社会主义而献身的英烈”

▲配有霍斯特 维赛尔的德文名,党卫军SS18师的荣誉袖标

▲霍斯特维塞尔的墓地,在纳粹的包装下这里已经变成了"烈士的安息地"

▲在维塞尔死后由纳粹官方发行的纪念其伟大贡献的宣传册以及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