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递信息的时候,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潜在消费者对我们的认知(记忆),不变的原则有一个就是重复、再重复。不要高估消费者对于我们品牌的兴趣,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点恒源祥很早就告诉过我们——羊羊羊、虎虎虎、牛牛牛。
除此之外还有的话就是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激发潜在消费者对画面的联想,这就是我们在一直播中提到的信息要有画面感。同时,画面也要有信息度、也要传递信息。品牌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做到上面我们说的信息与画面之间的无缝对接。语言一说出去,画面就浮现在消费者的脑子里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信息要有画面感简单的理解成了文字+图案,甚至就是在文字的旁边怼上图案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说的信息不算去创造信息,而是要发现符合消费者对于品牌(品类、特性)的一种认知的信息。不要去创造、而要去发现——创造往往是陌生的、发现则是熟悉的,发现那些原本就的、熟悉的信息——消费者对于品牌(品类、特性)原本就有的认知。
比如:老板强调大吸力油烟机,大吸力这个信息是从消费者对吸油烟机的认知中来。消费者认为油烟机当然吸力大的好,这是消费者对于油烟机的认知。但是在传递信息中我们要把大吸力这样的信息用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什么样的画面有助于体现大的吸力,传递大吸力呢。
显然,不是老板选择的那个蓝色的鲸。鲸是大,但没有帮助消费者联想到大吸力。这就是画面要有信息的意义,就是要看到画面想到信息、听到语音就唤醒画面记忆——画面要有信息感、信息要有画面感
信息与画面两层皮是经常在品牌传播中见到的,像上面的老板油烟机,大吸力很好、蓝鲸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再比如:厨邦的“绿格子”,画面是很“醒目”,但是和“晒足180天”的关系就远隔千里了。晒足180天是工艺,其实想支撑的是鲜的特性,这时候画面的意义在于建立两者之间的连接。绿格子很好、是饭桌符号,但是和180天、鲜没关系。
画面如果不和信息无缝对接,那就真成了两张皮——说到底还是认知走了半截路。品牌传播的目的是传递品牌所要传递的那个信息,是为了帮助品牌占据想要去的那个心智空位。信息要有画面感、画面要传递信息,前提是找到原本就存在于消费者认知中的信息,切不可去创造信息,你一创造成本就高了,你学会发现成本就低了。